导图社区 6~13世纪南亚社会的变迁【世界古代史】
在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仍是亚欧大陆诸种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世界。在延续古代传统中,又发生了众多变化是中古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本张导图主要讲述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早期发展变革的基本线索,着重描述了笈多、戒日两大帝国的兴衰,古老的村社组织同中古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古代种姓制度在中古印度社会中进一步演化与变迁,以及佛教逐渐衰微,印度教兴起、其各个主要教派概况等内容,就它们各自对南亚社会发展的功用和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同时也对中古时代印度文化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做了简要介绍。掌握和理解这些历史内容对于认识中古时代南亚文明极为重要。
编辑于2023-08-02 10:03:56 新疆【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9.民族与宗教 【内 容】①民族与宗教的涵义;②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③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9.民族与宗教 【内 容】①民族与宗教的涵义;②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③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6~13世纪 南亚社会的变迁 【世界古代史】
内容框架
6~13世纪 南亚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戒日帝国
第二节:南亚社会变革
第三节:南亚文化
引 言
在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仍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域,而且其文明社会所涵盖的范围也以恒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温迪亚山脉以北地区素为文化昌明地带,居住该地的民族多为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温迪亚山脉以南则较为落后,其居民主要是达罗毗荼人;而其他民族部落还通过次大陆西北山口不断进入印度。因而中古时代的南亚次大陆,民族成分复杂,语言、宗教、风俗各异,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文化趋势。
第一节 戒日帝国
笈多王朝
3世纪以后,强盛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国势日蹙。南亚次大陆北部脱离贵霜统治,分裂为诸多小国。4世纪初,位于恒河流域中游的摩揭陀地区的小邦笈多的实力逐渐强盛。旃陀罗笈多一世,通过与著名的犁车部族联姻,继承了华氏城(今巴特那)一带的统治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的崛起,开启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的帷幕。
380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380—414年在位),史称“超日王”,其在位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及鼎盛。他集中国力,继续拓展国土,西至阿拉伯海,南抵德干高原,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并迁都华氏城。笈多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体制,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辖县。各地总督多由王子或其他皇亲担任。整个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宗教宽容。 (法显《佛国记》)
【戒日王】坦尼沙原为从属于穆里克王国的一个小邦,其君主普西亚布蒂统治时期,获得独立。606年,曷利沙·伐弹那继承坦尼沙王位,史称“戒日王”(606—647年在位)。即位之后,戒日王便亲率大军“自西徂东,征战不臣”。历经六年“兵不释甲,象不卸鞍”的连续征战,终于征服了北印度诸国。612年,戒日王将坦尼沙与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卡瑙季),但是其属地远远不及笈多王朝广大。
戒日帝国
第二节 南亚社会变革
印度社会向封建时代的转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其途径也多种多样。古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巨大不平衡性,对中古印度社会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首先,区域性特征极为明显。古代印度文明大体上只是在恒河流域的某些地区得到发展,并在此地区形成了孔雀王朝这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先进的文化,而其他广大地区则相当落后,甚至还存在着原始社会的残余。故而,印度次大陆进入封建社会的基本途径就出现了恒河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和众多地区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两大类型。其次,王朝征服战争与外族武装入侵相互结合,这一方面致使军事王公贵族在新近建成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致使古代社会各种因素大量地留存下来。
村社制度
早在古代时期,印度社会发展中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由氏族公社演化而来的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而在进入中古时代之后,这种被称为那多的村社组织依然存在,构成了印度中古社会组织框架和封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村社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并有自己的管理组织。故而它既是一种公社自治机构,也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各个村社的内部事务,如税收征缴、某些纠纷的处理、案件的审理、公共工程的举办等,通常由各个家长组成的全体会议来决定。印度王公们常常是将整个村社的土地,连同村社成员一道封赐给贵族和寺院。
5至7世纪,印度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但古老的村社制度仍旧留存下来,构成当时社会的基层组织结构。封建制度与村社制度的牢固结合,构成印度中古社会的一大特征。
古老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变革过程中不仅未见衰亡,而且随着封建关系的演进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古代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原本称作瓦尔那,最初只具有区别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功用。后来,婆罗门阶层创造出四大瓦尔那之说,添加了职业差别的色彩和社会等级的含义。进入中古时代之后,瓦尔那一词渐不通用。其原意是指“生”或“种”的阇提一词开始流行。种姓制度的发展同中古印度特定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的密切相关。国家政权对诸多原始部落发动的战争、征服,形成了人种、民族、部落之间的统治服从关系;社会分工的发展,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形成了不同的行业集团;此外还有语言、宗教、风俗上的分裂等等都使中古时代的种姓制度日益强化,数量越来越多。种姓与职业有关,种种名目不一的种姓集团,反映出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但是,种姓等级和阶级又不完全一致。
种姓制度
第三节 南亚文化
佛教与印度教
【佛教的衰微】5至7世纪,中国高僧法显、玄奘在访印求法时,虽受到印度王公贵族的礼遇,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佛教的衰败迹象,寺院废弃,佛塔倾残,“异道甚多,僧徒寡少”。佛教衰微的原因十分复杂。自阿育王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对佛教优待礼遇,广大信徒奉献贡纳,使得佛教僧侣身处深寺大庙之中,与社会民众愈来愈远,其说教理论也渐渐失去教祖释迦牟尼时期的那种朴实无华,关注人生的风范。各宗各派偏执一端,相互争辩不已,使佛学愈发抽象、艰深、晦涩。而对社会的巨大转变却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信徒日散,香火难以为继。结果在外邦异域广泛传播的佛教,在故乡本土却陷入衰落的困境之中。
【印度教的兴起】就在佛教败落的同时,印度教悄然兴起。从一定程度上讲,印度教是古代婆罗门教同佛教长期融合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由于印度教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多源自古老的婆罗门教,故又称新婆罗门教。8、9世纪,著名宗教大师商羯罗(788—820年)发起改革运动,创建四大寺院,整顿印度教的思想体系和寺院法规,废止了残忍野蛮的人祭,终使印度教趋于定型,并彻底取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主导宗教。 印度教所崇拜的主体有三:创造之神大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破坏之神湿婆。 印度教不是由某个教主所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宗教信仰,因而所崇拜的神衹多种多样,并随派别的不同而各有区别。这种典型的泛神、多神崇拜,同印度7世纪之后长期割据造成的多元政治局面相适应。同时,它又广泛吸收和消化各地民间的信仰崇拜,因而拥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吠檀多派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成就主要体现为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创立与发展。7、8世纪之交,印度哲学大师商羯罗从哲学角度对吠陀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存在的唯一实体是“梵”,它是唯一不生不灭,无所不在,具有无穷创造力的宇宙精神。而现实的大千世界却是不实在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人们称商羯罗的这一学说为“不二论”,它为印度教基本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灿烂的印度文学】梵语文学在这一时间进入全盛阶段,其中戏剧成就最大。5世纪伟大剧作家迦梨陀娑著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剧作,主要特点是人物生动饱满,情节细腻精致,直到今天仍为印度人民所喜爱,并蜚声世界。此时的梵语故事集也很有水准,著名的有《五卷书》和《嘉言集》等,其内容多通过生动的情节来讲述一些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之道。其中一些故事对后来的阿拉伯、欧洲的文学都有影响。梵语文学的另一种表现体裁是小说,著名作品有《戒日王传》、《十王子传》等。这些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生活,但因文字冗长、词藻堆砌、文体过于华丽而流传不广。
【辉煌灿烂的石窟】
【自然科学】(天文、医学、数学方程圆周率) 5至11世纪的印度有两大学术活动中心:一是北印度摩揭陀城的那烂陀寺,它创建于5世纪,到戒日王时代已发展成一座宏伟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最高学府,僧徒主客常有万人。研习的科目既有佛教因明、声明之学,也有医方术数等自然科学。当时中国、朝鲜、中亚和东南亚的大批留学生曾在此留学求法,进行各种文化学术研究。中国名僧玄奘、义净等人也曾在此就学多年。同那烂陀寺院齐名的另一学术中心,是南方的建志学院,主要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印度文化。
文化艺术
小 结
在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仍是亚欧大陆诸种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世界。在延续古代传统中,又发生了众多变化是中古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本张导图主要讲述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早期发展变革的基本线索,着重描述了笈多、戒日两大帝国的兴衰,古老的村社组织同中古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古代种姓制度在中古印度社会中进一步演化与变迁,以及佛教逐渐衰微,印度教兴起、其各个主要教派概况等内容,就它们各自对南亚社会发展的功用和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同时也对中古时代印度文化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做了简要介绍。掌握和理解这些历史内容对于认识中古时代南亚文明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