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护理学-消化系统
涵盖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
编辑于2023-08-03 10:50:18 湖南内科护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结构功能
食管
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没有浆膜层。因此食管病变易扩散至纵隔
生理性狭窄
食管上端,有环咽肌围绕食管的入口
主动脉弓水平,与支气管交汇处
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裂孔处
胃
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胃腺体细胞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
胃食管反流病
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常餐后1h出现
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和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在反流物的损伤和刺激下,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出现柱状上皮化生
癌前病变
胃炎
急性胃炎
常见病因为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作用,突出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胃炎
最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机制
①有鞭毛,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
②分泌尿素酶,既创造有利的中性环境,又损伤上皮细胞
③产生细胞毒素,造成黏膜损害和炎症
④菌体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损伤上皮细胞
消化性溃疡
病因
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直接病因为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起决定作用)
临床特征
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腹痛
分类
总结
胃溃疡—进食痛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
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辅助检查
X线钡餐检查
直接征象为龛影
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规的检测方法
胃镜和胃黏膜活检
确诊的首选检查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复查的首选检查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药(H2RA)
西米替丁(餐中或餐后服用)
质子泵抑制剂(PPI)
抑酸作用最强
奥美拉唑(头晕)
根除幽门螺杆菌
以PPI或胶体铋剂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
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
保护胃黏膜
硫酸铝、枸橼酸铋钾
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孕妇忌服)
胃癌
病因
幽门螺旋菌感染
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胃溃疡和异型增生
好发部位为胃窦,以腺癌为主。主要表现为上腹痛
早期胃癌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
炎症性肠病
临床表现
异常免疫介导,具有终生复发倾向
肝硬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假小叶形成
病因
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国外主要为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代偿期
以乏力、食欲减退、低热为主要表现
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
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症状,进食后上腹饱胀,稍进油腻食物易引起腹泻
出血和贫血Ü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蜘蛛痣、肝脏
门静脉高压
脾大
脾功能亢进Þ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出现呕血、黑便
腹壁静脉曲张:海蛇头、水母状
痔核形成:破裂时引起便血
腹水(漏出液)
失代偿期最显著的表现
形成机制
①门静脉压力增高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肝性脑病
晚期最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死因
原发性肝癌
不明原因发热、腹水增多且为血性
肝肾综合征
无明显器质性损害,又称功能性肾衰竭
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肝肺综合征
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低钠、低钾、低氯
辅助检查
肝细胞受损时多以ALT(GPT)增高较显著;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GOT)增高显著
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
治疗要点
腹水治疗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进水量每日<1000ml
利尿
最广泛、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首选保钾利尿剂有螺内酯、氨苯喋啶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定期输注血浆、新鲜血或白蛋白
大量放腹水+输注白蛋白
一般每放腹水1000ml,输注白蛋白8~10g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为最常见症状,进行性肝大是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晚期可出现黄疸
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
并发症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辅助检查
甲胎蛋白(AFP)
AFP>400μg时可用于肝癌诊断
肝癌普查、诊断、判断疗效的预测复发的最广泛的使用方法
B超
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肝活检
确诊肝癌的最可靠方法
肝性脑病
病因
常见病因
肝炎后肝硬化
诱因
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镇静催眠药和麻醉药、低血糖、便秘、尿毒症、感染、外科手术等。
发病机制
氨中毒NH3
正常空腹静脉血氨为6~35μmol/L
神经递质的变化
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
假性神经递质: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
色氨酸
临床分期
0期(潜伏期):仅在心理或智力测试时表现轻微异常,其余正常
1期(前驱期):轻度精神异常,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正常
2期(昏迷前期):嗜睡,行为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
3期(昏睡期):昏睡,可以唤醒。锥体束征阳性,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明显异常
4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脑电图明显异常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
治疗要点
消除诱因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灌肠或导泻
生理盐水、弱酸性溶液灌肠;25%硫酸镁导泻
清除肠内含氮物质或积血
口服乳果糖或拉克替醇
酸化肠道,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甲硝唑、新霉素等,减少氨的形成和吸收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降氨药物L-鸟氨酸、L-门冬氨酸
肝性脑病伴脑水肿禁用药物谷氨酸钠 肝性脑病伴肾衰竭禁用药物谷氨酸钾
急性胰腺炎
胰腺组织自身消化
病因
我国以胆道疾病最为常见,西方国家以大量饮酒为主
临床症状
腹痛
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
位于中左上腹,常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
常在暴饮暴食或酗酒后突然发生,一般胃肠解痉药无效
恶心呕吐与腹胀
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低血压或休克
提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
低血钙引起手足抽搐,为预后不良的表现
体征
Grey-Turner征——两侧腰部皮肤呈暗灰蓝色
Gullen征——脐周围皮肤青紫
重症急性胰腺炎者,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腹水多呈血性
并发症
假性囊肿(起病3~4周)
胰腺脓肿(起病后2~3周)
辅助检查
血清淀粉酶增高 、血清脂肪酶增高、 C反应蛋白(CRP)增高
腹部X线见“哨兵样”和“结肠切割征”
治疗要点
禁食和胃肠减压
减少胰液分泌
至疼痛减轻、发热消退,白细胞计数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降至正常后,方可给予少量无脂饮食
给予哌替丁止痛,禁用吗啡
以防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上消化道出血
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失血量>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呕血、黑便
特征性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为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24~48h内进行
治疗方法
止血
Ü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药物止血
血管加压素
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量
生长抑素
减少内脏出血量
三(四)腔二囊管压迫出血
先向胃囊注气150~200ml,至囊内压50mmHg;后向食管囊注气100ml,至囊内压40mmHg
管外接0.5kg沙袋
气囊充气加压12~24h后放松牵引,放气15~30min,气囊压迫一般为3~4天
出血停止后,放松牵引并放气。保留管道观察24h,拔管前口服液体石蜡20~30ml
护理要点
体位
大出血时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稍抬高,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宜输入新鲜血。库存血含氨量高,易诱发肝性脑病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
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
病情监测
出血量估计
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
①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②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③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改善不明显,或好转后又恶化
④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⑤在补液足够、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⑥脾未恢复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