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新发感染病(EI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以及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病。
编辑于2023-08-03 23:14: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传染病学总论
概论
免疫与感染
感染的概念
①感染:病原体导致人体发病的过程
②传染:病原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的过程
③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
④感染性疾病:系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⑤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⑥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构成传染过程的因素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所清除。
隐性感染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发,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病原体通常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发为病原携带状态。最常见的感染方式
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最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按病原分
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感染时间分
①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②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
③急性携带者(≤3月)慢性携带者(≥3月)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不排出体外,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直接入侵,黏附,受体结合,定植因子,伤口入侵。
毒力
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毒素有内毒素,外毒素。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
数量
同一种病一般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不同的疾病病原体数量可不同。
变异性
病原体因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而变异,有的致病力减弱,有的增强。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①入侵部位;②机体内定位;③排除途径(粪便、飞沫、血液等);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体温升高(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
急性期改变
代谢改变:蛋白质代谢、CRP↑、ESR↑、负氮平衡、消瘦、糖代谢、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水钠潴留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①呼吸道传播;②消化道传播; ③接触传播; ④虫媒传播; ⑤血液、体液传播;⑥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人群易感性:由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
流行的周期性
人工免疫影响流行的周期性
传染病的流行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理、气象、生态;②疫源地;③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社会因素
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②城市化和人口爆炸;③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政治因素;④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⑤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个人行为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四个基本特征
病原体
①有特异性;②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
传染性
①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②可依据传染期隔离患者
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季节性;②地方性、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①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②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再感染,重复感染)
临床特点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特有的症状体征
④恢复期
是指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复发:进入恢复期后,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再燃: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
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①低热: T37.5~38℃;②中等収热:T38~39℃ ③高热: T39~41℃; ④超高热: T41℃以上
发热过程的3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②极期;③体温下降期
热型
稽留热
稽留热多为高热,体温达39℃以上,持续数日戒数周之久,24小时内相差不超过1℃。温度一般上午较低,下午较高。
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肺炎等
驰张热
体温波动较大,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
常见于各种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回归热
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若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达数月之久叫波状热。
常见于回归热、布鲁氏杆菌病、淋巴瘤
间歇热
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下
常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不规则热
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性
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发疹
出疹时间
①水痘 、 风疹多于病程的第1天出皮疹,②猩红热多于第2天,③麻疹多于第3天 ,④斑疹伤寒多于第5天,⑤伤寒多于第6天等
毒血症状
病原体扩散形式
疲乏,全身丌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意识障碍,中毒性脑病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
临床类型
按临床过程的长短
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病情的轻重
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爆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详尽的病史及症状
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三痛”等)
细致的体格检查
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等
流行病学资料
“三间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其他: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过去史、家族史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
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
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尿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黄疸型肝炎尿胆红质阳性
粪常规
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
血液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特异性抗体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恢复期比早期滴度增高四倍以上诊断意义)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其他检查
诊断性穿刺(腹腔、胸腔、脑脊液、肝脏等)、支气管镜、胃镜、活体组织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隔离和消毒、护理、心理治疗
支持治疗:饮食、补充液体及盐类、给氧
病原或特异性免疫治疗
抗菌治疗
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病毒感染性疾病不用抗菌药物
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宜盲目续用
抗菌药物发生严重副作用时,应停用或改用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作病原培养,并按药敏试验选药
经验性试用抗菌药物适用于危急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必须目的性明确
危重感染患者治疗策略:降阶梯治疗
①使用最广谱的抗菌药物:恰当治疗、充分治疗 根据微生物结果决定是否降级 ②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发生、优化治疗成本
抗病毒治疗
抗寄生虫治疗
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对病人的措施(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①患者的隔离、报告;②接触者的观察与检疫、预防;③消毒和无害化处理;④携带者的检出与管理;⑤有病动物的处理
我国法定传染病:①甲类:2种(鼠疫、霍乱);②乙类:26+1种;③丙类:11种
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包括个体开业医生皆为责任报告人
甲类及乙类中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2小时以内
乙类、丙类:24小时以内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①严密隔离;②呼吸道隔离;③消化道隔离;④血液-体液隔离;⑤接触隔离;⑥昆虫隔离;⑦保护性隔离
消毒
①预防性消毒;②疫源地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疫球蛋白
非特异性保护: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预防
传染病学总论
新发感染病概述
基本概念
新发感染病(EI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以及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指造成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感染病,常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如AIDS、SARS、埃博拉出血热、O139霍乱、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等
再发感染病(REID)
指那些早就为人们所熟知,但曾经已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已降到极低水平,不再被规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再度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病。如结核病、性传播疾病、疟疾、狂犬病等。
特殊的新发感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较为明确癿定义为细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广义的多重耐药菌也包括广泛耐药细菌(XDR)和全耐药细菌(PDR)
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种类复杂,发异性大。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病原宿主种类多样,人兽共患性
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
新发感染病的发生、流行深刻地受到了社会因素、人类行为的影响
不确定性
难以预测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感染病。
新发感染病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传播规律、临床表现缺乏基线资料评估。
新发感染病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
流行因素
生物学因素:病原体的变异(基因突变、接合、转化、转导)
自然因素
气候改变
由于气候发化,昆虫媒介及动物宿主栖息环境及迁徙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原本以热 带为主要发源地的传染病会随着温带地区气温的升高而向该地区扩散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与动物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新的感染病出现。如美国东 北部荒芜农田植树后,出现莱姆病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卫生设施破坏 ,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形成感染病易于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社会因素
城市化
都市化致人口居住过度集中(结核)
过度开发,人类与动物接触机会增加(莱姆病)
环境污染
水源污染及其他各种环境污染(霍乱)
饲养宠物、滥捕滥吃野生劢物(埃博拉)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家用电器:空调(军团菌)、冰箱(李斯特菌)
不良行为:吸毒、性乱等(艾滋病)
国际旅行与贸易全球化
战争
生物武器
医源性因素
化疗、免疫抑制剂、输血、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
消毒隔离、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未落实到位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无指征用药、 无指征联合用药、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用法用量错误、未送病原学检查是我国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
防治对策
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疾病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学术研究
促进国际交流,拓展研究领域
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研发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