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批判思维-逻辑谬误
学习并掌握三类常见谬误,就足以让我们应对大部分沟通场景。 这三种常见的谬误分别是 1.结论背后有错误的假设:比如假设如果某个观点是大家都认同的,那就是对的。 2.试图转移我们注意力:比如在采访某运动员为什么服用兴奋剂时,运动员说还有其他人也服用兴奋剂但是没被发现。 3.使用错误的因果关系:比如因为现在孩子看电视时间多了,所以变得更胖了。
年终总结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一年规划与提升的起点。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人群的需求,以下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年终总结模板,涵盖项目经理、企业管理、生物医疗、教育、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帮助各行各业的人士系统性地整理与反思。
这份知识地图作品集的时间为:2023年7月至2023年9月。 知识地图,除了制作技能,还有知识创造和美学传播,做最美知识设计师 感谢点赞、收藏、关注! 无限进步!下期更精彩! 加油!加油!
本知识地图汇聚六大复盘精髓:3R、GRAI、KISS、KPT、PDCA、STAR复盘工具,涵盖模型简介、实用模板与经典案例,从个人成长到项目管理,助力个人与组织高效总结,持续优化,驱动成长与变革。
STAR模型,也被称为“星星法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主要用于面试、简历编写、项目管理、产品复盘以及工作汇报等场景。STAR模型通过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表示其核心内容: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在某些应用场景中,Result也可以被解释为Reflection(反思),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PDCA复盘模型,又称戴明环,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并因此得名。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逻辑谬误
一、不当限制的谬误
虚假两难谬误
识别
警惕绝对化措词
"要么A,要么B"
如果不怎么样,就会导致怎么样
提出疑问
发现选择被限制时,问自己:“只能有这几个选择吗?”
应对
反问对方
问对方,不选A,就一定要选B吗?
列举其他选项
直接提出第三、四个甚至更多的选项
应用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他人答应我们要求的几率时,也可以刻意“制造”一些虚假的两难。
特殊-完美主义谬误
把选择限制在“完美”和“不做”。
三种思想上的误区导致这种谬误
1||| 想要在做计划的时候就面面俱到
2||| 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要不然就不做;
3||| 吝惜资源害怕投入之后没有产出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通过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工作方式,避免陷入完美主义谬误。
当我们试图引导他人接受我们结论的时候,可以利用谬误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不当诉诸的谬误
诉诸权威谬误
假设
只要是专家或者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的假设,往往就会带来不当诉诸的谬误。
定义
1||| 将权威放在不相关的领域
2||| 权威的结论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支持
1||| 确认是否相关领域内权威
2||| 结论是否具有理由和证据支持
3||| 提出结论的背景是什么
诉诸公众谬误
企图用“大多数人认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借助真实的公众观点
伪造支持者众多的假象
你的方案、观点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否则容易被别人质疑你的论述里有谬误。
三、转移到不同话题的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
直接从原来的话题转移,到另一个看起来和原话题相关但其实不同的话题,想要以此回避回答,或是掩盖自己观点的薄弱。
1||| 牢记真正论题
2||| 检查是否正面回答问题
3||| 检查论证的理由是否和主题相关
顺着对方的话委婉地提醒
稻草人谬误
对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进行歪曲或夸大,企图转移话题讨论焦点的情况。
就像是树立一个漏洞百出的“稻草人”,然后再去攻击、反馈这个稻草人。
1、发现歪曲原意的情况
2、发现观点夸张化的情况
终止歪曲后的话题,并且重新澄清观点
四、转移到人身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把注意力转移到人身上的情况
在讨论中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会认为,驳斥了提出观点的那个人,就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1||| 直接人身攻击
对他人直接进行指责或评判
2||| 隐藏的人身攻击
指责对方“你也一样”,或是指出一些对方行为与言论这间的矛盾。
1||| 保持冷静
2||| 明确地向对方指出
3||| 考虑终止讨论
注意
人身攻击谬误是将攻击作为一种手段,试图贬低对方观点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是在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讨论“信件”的内容本身。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和人身攻击相反的情况。也就是有人通过赞美提出观点的人,期望你接受这个观点。
五、因果非必然的谬误
把相关当因果
1||| 很多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把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理解为必然的因果关系
2||| 把相关当因果,给出的原因只是和结果相关,而不足以推论出结果。
3||| 当对方给出的原因只是和结果相关,而不足推论出结果时,可以通过列举其他可能性来进行反驳。
把必要当充分
当对方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时,可以给对方举一个类比的例子,理解其中的区别。
比如如果想要成为钢琴家,坚持练琴是必要条件,但并不代表坚持练琴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
把可能当必然
认为某件事发生之后,必然会接着发生一个或都一系列的行为,造成某个严重的后果时,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例子或一个反例来进行“反证”。
六、把结论当理由的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
1||| 注意对方是否使用了一些绝对化的用语
2||| 判断结论与理由是否同一件事
1||| 指出结论已经被假定为真
2||| 指出“因为A所以A"的内容
3||| 举出一个显然荒谬的类比
乱扣帽子谬误
警惕简单用一个词说明原因的情况
指出模糊用词,要求对方澄清含义和得出结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