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注主义哲学部分,内容有哲学总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8-07 23:05:35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总论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观点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优点
唯物主义和一元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
人之外的精神
辩证唯物论
物质
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时空的特点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意识
起源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基本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联系
含义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系统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居于主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方法论:重视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全局的发展
方法论
系统观念,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含义
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无条件的、决定对的)
矛盾双方相互对应、相互排斥
辩证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普遍性(共性)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特殊性(个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方法论:坚持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完成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现象和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可能和现实
认识论
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
主要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题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
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促进;错误——阻碍
真理与价值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真理与谬误
辩证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价值评价的标准
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与价值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准,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性)
生产中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的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意义)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和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