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最爱不过我懂你》知识地图
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我沟通?“快乐童年”和“优秀成才”真的不能兼得吗?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家长如何把握尺度?………… 在养育信息爆炸的当下,在“鸡娃”“虎妈”“佛系养娃”等理念并行的环境中,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困惑、犹豫、纠结......焦虑,成为当今父母的集体情绪。 面对家庭养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共情”走进了家长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其看作一种优化亲子关系的途径,因为只有真正读懂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拥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共情陪伴”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将共情陪伴提炼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积极回应”“正向引导”四个层次。同时,作者又提出了“三环五步法”,帮助家长通过“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将共情陪伴融入日常养育过程。 不论你是即将或已经为人父母,还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或者只是对共情陪伴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都能从书中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温情、前沿的养育理念和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中有所收益。
编辑于2023-08-13 14:41:18 广东本知识地图汇聚六大复盘精髓:3R、GRAI、KISS、KPT、PDCA、STAR复盘工具,涵盖模型简介、实用模板与经典案例,从个人成长到项目管理,助力个人与组织高效总结,持续优化,驱动成长与变革。
STAR模型,也被称为“星星法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主要用于面试、简历编写、项目管理、产品复盘以及工作汇报等场景。STAR模型通过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表示其核心内容: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在某些应用场景中,Result也可以被解释为Reflection(反思),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PDCA复盘模型,又称戴明环,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并因此得名。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知识地图汇聚六大复盘精髓:3R、GRAI、KISS、KPT、PDCA、STAR复盘工具,涵盖模型简介、实用模板与经典案例,从个人成长到项目管理,助力个人与组织高效总结,持续优化,驱动成长与变革。
STAR模型,也被称为“星星法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主要用于面试、简历编写、项目管理、产品复盘以及工作汇报等场景。STAR模型通过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表示其核心内容: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在某些应用场景中,Result也可以被解释为Reflection(反思),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PDCA复盘模型,又称戴明环,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并因此得名。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最爱不过我懂你》知识地图
内容来源 | 《最爱不过我懂你 》
制图软件 |
五个步骤
停
看
听
说
做
核心层次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积极回应
正向引导
如何做,共情陪伴的效果更好?
第一个锦囊是:看见自己,会更有力量
共情自己
让自己情绪得到舒缓,才有能量共情孩子
还要能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学会百分之百地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孩子才会从我门这里得到力量,遇到问题会积极面对
第二个锦囊是:道歉的力量
道歉原则
谁错了谁道歉,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准则。
真正的情商教育,是父母向孩子展示 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何用智慧来解决
第三个锦囊是:搭建属于你的养育团队
营造家庭氛围
表达感激之前是基本礼貌
感恩日记VS家庭会议
制定解决冲突机制
三环五步法
放下 了解 回应
停 看 听 说 做
共情陪伴的七个锦囊
看见自己,更有力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共情不等于共行
你随时可以“停”下来
道歉的力量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搭建属于你的养育团队
共情陪伴如何实施?
共情陪伴的第一个步聚是:停
“停”的三个层面
从物理层面来看
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
从认知层面来看
放下固有的价值判断
从感受层面来看
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共情陪伴的第二个步骤是:看
三“看”
看情景
“眼见为实”
看动作
微小的肢体动作
看表情
细小的情绪变化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一个公式 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
共情陪伴的第三个步聚是:听
“听”的三个层次
第三层次
听你想说
第二层次
听懂你说
共情所需的倾听
第一层次
听而不闻、听而不专、听我想
不能做到共情
层次越高代表我们对孩子的感受理解更深
共情陪伴的第四个步骤是:说
三种回应
内容回应
复孩子讲的内容只进行事实描述
情绪回应
帮助孩子把情绪情感说出来
行为回应
必要的时候在动作上回应孩子
共情陪伴的第五个步骤是:做
第一层次
不急于让孩子抽离情绪
第二层次
不直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层次
不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第四层次
允许孩子做失败的探索
大脑分区
本能脑
与生命相关
感觉安全
情绪脑
主管情绪
得到放松
理智脑发挥作用的前提
理智脑
面对铺天盖地的养育焦虑,有什么方法应对?
我们为什么要都这本书?
因为本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伍新春教授和李国红老师是
共情陪伴国家项目的创始人,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来已经惠
及全国3000多所学校,近10万家庭。他们提炼出的理论深入浅出
很容易理解。方法简单可行,学了就能用。是一本适合放在手边,
随时查阅的养育手册。
什么是共情陪伴?
概述
共情陪伴是是在罗杰斯共情理论上的实践,共情陪伴作为国家
项目,于2008年启动,至今运营了十几年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陪伴?
那是因为我们几乎被焦虑淹没了,而且养育的效果也不佳。我
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太爱孩子,正所谓“关心则乱”,不愿意孩子
走一点点弯路。其次我们的焦虑还在于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
聊不到一起。
共情陪伴的脑神经科学理论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在1970年
提出了“三重脑”理论,他认为大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且具有不
同的功能。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误解?
接纳
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用一味讨好我们
真诚
出我们的真心,而不敷衍孩子
信任
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共情陪伴有哪些误解?
误解一:“共情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吗?”
共情不是溺爱。事实证明,被共情的孩子,内心更富足,解决
问题的能力更强,人际关系也更好。
误解二:“过度共情”
过度共情:孩子的情绪已经过去,大人还不停地说,你别难过
了,别生气了啊。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共情会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误解三:“共情是特效药,可以立竿见影”
共情陪伴是好的养育方式,但需要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不可
能药到病除。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接纳
真诚
信任
共情陪伴就是说一句“我理解你”吗?
共情陪伴的四个层次
正向引导
行为共情
积极回应
情绪共情
感同身受
认知共情
换位思考
什么是换位思考?我们如何提升换位思考能力?
什么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认知共情
认知共情
基于认知基础上的理解,以及判断他人情感的能力
主要是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
如何提升“换位思考”的能力
"三视角" 思考法
我“视角”
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你“视角”
了解对方的感受需求等
他“视角”
旁观者视角,跳出自我
什么是感同身受?我们如何提升感同身受的能力?
什么是“感同身受”
感受对方的感受,同时又不完全失去我们自己
如何提升“感同身受”的能力
角色扮演
方法
让孩子扮演家长,父母扮演孩子
作用
让彼此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感受, 增加相互的了解
家长能提升感同身受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绪识别 和练习
情绪词汇描述有500多种
借助绘本、电影与孩子玩情绪游戏
什么是积极回应?我们如何提升积极回应的能力?
什么是“积极回应”
我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和行为对孩子进行回应,将我们感知到的感受告诉他,让他产生被理解和接纳、不孤独的感觉。
如何提升“积极回应”的能力
第一步:搜集关键信息
主要通过倾听和细心观察,反复分析对方透露信息里有哪些人物和事件线索,这些信息反映了对方的哪些情绪感受以及内心需求
第二步:进行内容和情感回应
第一段:描述我们的观察或听到的内容 第二段:根据我们的观察或者推测,描述其情绪 第三段:描述完毕后,用“对吗?是吗?”这样的询问词来进行确认。
第三步:评估回应是否有效
积极回应不是有求必应。回应代表理解,却不代表纵容
什么是正向引导?我们如何提升正向引导的能力?
什么是“正向引导”
我们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提出的建议孩子根本不听。
如何提升“正向引导”的能力
第一原则:先沟通情绪,再解决问题
个人有情绪的时候被情绪脑主导,理智脑早就被积压得无法发声了。所以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只有帮助他们把情绪疏导好,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注意先把我们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再来处理孩子的,才能更恰当地帮到孩子。
第二原则:引导,不等于代替
孩子遇到了问题,我们也容易焦虑,恨不得直接上手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我们这样做,就不是引导I如果我们长期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得不到历练,能力就无法提升,将来没有能力独立生活.
第三原则:引导,要符合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时候父母引导的时候,不自觉用了消极的方式,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反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