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上-2
内科学第一章呼吸系统(上)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最新对我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数据,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 本篇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主,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等核心考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吸烟
空气污染
感染
其他
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过敏反应
还可能有机体内在因素的参与
病理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及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参差不齐或脱落,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黏液腺分泌亢进,浆液腺及混合腺相应减少,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并逐渐蔓延至周围组织。
晚期,支气管平滑肌和气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肺细小动脉壁硬化,软骨退变、骨化,管腔狭窄或局部扩张、弹性减退,进而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和间质纤维化
病理生理
早期病变主要发生在内径<2mm的小气道,闭合气量可见增大,但常规肺功能检测大多正常。当炎症蔓延至较大的支气管时,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常规通气功能测验,如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均轻度减低。残气量轻度增加,但肺活量正常
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
咳痰
喘息
体征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湿啰音和干啰音,为散在性,咳嗽后可以减少或消失。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哮鸣音持续时间较长,不易完全消失。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查
肺功能检测
血常规检查
痰液检查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和症状。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排除其他心、肺疾患,诊断即可成立。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鉴别诊断
咳嗽变异型哮喘
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灰尘、油烟、冷空气等容易诱发咳嗽,常有家庭\个人过敏疾病史
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鉴别
肺结核
动性肺结核常有结核中毒或局部症状,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病灶,痰结核菌检查阳性
老年肺结核的中毒症状不明显,常被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所掩盖,应特别注意
支气管哮喘
起病年龄较轻,常有过敏史,发病的季节性强,临床上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以咳嗽伴发喘息及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支气管扩张症
多继发于儿童或青年期麻疹、肺炎或百日咳后,肺下部一侧可听到部位固定的湿啰音,并可见杵状指(趾)。
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下部肺纹理粗乱,病变严重者可见卷发状阴影。CT可清楚地显示扩张的支气管
肺癌
多见于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
痰脱落细胞、CT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
临床经过缓慢,开始仅有咳嗽、痰,偶有气短。听诊在胸部下后侧可闻爆裂音
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可不升高
病情评估
分型
单纯型主要为反复咳嗽、咳痰,不伴有喘息
喘息型伴有喘息、哮鸣音,其喘鸣在阵发性咳嗽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分期
急性发作期
慢性迁延期
临床缓解期
预后
部分患者病情可控制,且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部分患者有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趋势,甚至肺心病,则预后不良。
治疗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
控制感染
祛痰、镇咳
解痉、平喘
气雾疗法
免疫调节对预防继发感染、减少发作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知识整理来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