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山西专升本,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思维导图(初版),内容包含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编辑于2023-08-13 21:41:50 北京市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舍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顺“道”
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
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求和
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守信
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守信是进财之道
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器兴邦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对策
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
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俭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早起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 1776《国富论》系统阐述了 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
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
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会降低 揭示出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本质
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提出“经济人”的假设
查尔斯·巴贝奇 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认为亚当·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没有忽视人的作用。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
罗伯特·欧文
尊重人的作用和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出发点)
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1911年初版《科学管理原理》 与泰罗同时期:亨利·甘特:甘特图;弗兰克·杰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亨利·福特: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
对泰罗制的评价
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展了新局面
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局限性:把人纯粹看为“经济人”忽略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感情、态度等 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1925《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技术职能
设计制造
经营职能
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职能
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安全职能
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会计职能
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管理职能
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行为科学学派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埃尔顿·梅奥)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主要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基本论点)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基本论点)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
X理论、Y理论
X理论:人性本恶
Y理论:人性本善
超Y理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论
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科学学派
特点
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
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数学模型
描述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
随机性模型
规范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
随机性模型
管理科学
重要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
企业系统的六要素
人
物资
设备
财(软件)
任务
信息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主要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已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德鲁克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企业,有关管理学有管理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原则组成
经理的基本职能
树立目标并分配任务
进行组织工作
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
确定标准,对企业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企业再造理论
哈默和钱皮提出: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他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
业务流程改造的实施过程
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存在问题
设计流程改进方案
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
实施组织流程改进方案,并对流程持续改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舍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顺“道”
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
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求和
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守信
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守信是进财之道
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器兴邦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对策
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
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俭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早起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 1776《国富论》系统阐述了 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
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
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会降低 揭示出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本质
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提出“经济人”的假设
查尔斯·巴贝奇 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认为亚当·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没有忽视人的作用。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
罗伯特·欧文
尊重人的作用和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出发点)
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1911年初版《科学管理原理》 与泰罗同时期:亨利·甘特:甘特图;弗兰克·杰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亨利·福特: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
对泰罗制的评价
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展了新局面
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局限性:把人纯粹看为“经济人”忽略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感情、态度等 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1925《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技术职能
设计制造
经营职能
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职能
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安全职能
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会计职能
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管理职能
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行为科学学派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埃尔顿·梅奥)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主要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基本论点)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基本论点)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
X理论、Y理论
X理论:人性本恶
Y理论:人性本善
超Y理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论
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科学学派
特点
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
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数学模型
描述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
随机性模型
规范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
随机性模型
管理科学
重要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
企业系统的六要素
人
物资
设备
财(软件)
任务
信息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主要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已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德鲁克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企业,有关管理学有管理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原则组成
经理的基本职能
树立目标并分配任务
进行组织工作
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
确定标准,对企业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企业再造理论
哈默和钱皮提出: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他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
业务流程改造的实施过程
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存在问题
设计流程改进方案
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
实施组织流程改进方案,并对流程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