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61、下肢骨、关节骨折
《外科学》第61章:下肢骨、关节骨折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外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编辑于2022-09-20 13:42:54 黑龙江省外科61、下肢骨、关节骨折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后脱位
分类
1型:脱位或有髋臼后壁小骨块
2型:脱位合并大骨块
3型:脱位合并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
4型:合并后壁和底部骨折
5型:合并股骨头骨折
临床表现
明确的外伤史
疼痛,关节活动障碍
患肢短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大转子上移
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髋关节前脱位
髋关节中心脱位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颈骨折
分类
按骨折线部位
头下型
经股骨颈型
基底型
按移位程度
I型:不完全骨折
II型:完全骨折但不移位或嵌插移位
III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股骨头与股骨颈有接触
IV型:完全移位的骨折
78.2%
临床表现
摔倒史
髋部疼痛,下肢活动障碍
患肢外旋畸形45°-60°
肢体短缩
治疗
非手术治
无移位,年轻患者
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
加压螺钉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法复位失败,固定不可靠、青壮年的陈旧骨折不愈合
空芯拉力螺钉
人工关节置换术
全身情况尚好,预期寿命较长的Garden III、IV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病人
注意
与转子间骨折鉴别:下肢的外旋角度
隐匿性的股骨颈骨折:CT或影像学随访
并发症: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
股骨转子间骨折
好发老年人,骨质疏松相关
股骨矩
股骨颈与股骨干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在股骨颈和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纵行骨板,称为股骨矩
分类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
无移位,稳定性骨折,11.1%
Ⅱ型:小转子骨折轻微
可获得稳定复位,稳定性骨折,17.4%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
不能获得稳定复位,不稳定性骨折,45.1%
Ⅳ型: Ⅲ型加大转子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20.1%
Ⅴ型:逆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6.3%
治疗
非手术治疗
手术禁忌证者
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外展位骨牵引
手术治疗
目的: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的连续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避免并发症
Gamma钉、动力髋螺钉
股骨干骨折
转子下、股骨髁上这一段骨干的骨折
分类
上1/3骨折
中1/3骨折
下1/3骨折
治疗
非手术治疗
3岁以下儿童:垂直悬吊皮肤牵引
手术治疗
成人: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
儿童:弹性钉内固定
严重开放性:外固定架治疗
股骨远端骨折
分类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间骨折
累及股骨远端关节面的股骨髁骨折
临床表现
易伤及神经及血管
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治疗
非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骨牵引、管形石膏固定
手术治疗
松质骨螺钉及支持钢板
股骨髁解剖钢板
股骨远端逆行带锁髓内钉
95°角状钢板和动力螺钉
髌骨骨折
解剖:最大籽骨
病因及分类
直接暴力作用:髌骨粉碎骨折
肌肉牵拉:髌骨横形骨折
治疗
非手术治疗
无移位髌骨骨折
保持膝关节伸直位,用石膏或下肢支具固定4~6w
移位<0.5cm
手术治疗
移位>0.5cm
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或钢丝捆扎固定
膝关节韧带损伤
解剖生理
损伤机制及病理变化
内侧副韧带损伤
膝外翻暴力所致
外侧副韧带损伤
膝内翻暴力所致
前交叉韧带损伤
伸直位内翻损伤、屈曲位外伤损伤
后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上端后移的暴力
临床表现
侧方应力试验
抽屉试验
Lachman试验
轴移试验
检查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出现的膝关节不稳定
阳性
提示前外侧旋转不稳定
原因
开始屈膝时会出现胫骨外侧向前半脱位,加大屈膝角度后,胫骨恢复原位所致
影像学检查
X线
平片:撕脱的骨折块
应力位X线平片:内、外副韧带损伤
比较内、外间隙张开情况:两侧间隙相
轻度扭伤:<4mm伤
部分断裂:4~12mm
完全性断裂:>12mm
MRI
前、后交叉韧带的情况
发现意料不到的韧带结构损伤与隐匿的骨折线
关节镜检查
诊断:交叉韧带损伤
75%急性创伤性关节血肿
2/3伴同侧半月板撕裂
1/5关节软骨面缺损
治疗
内侧副韧带损伤
扭伤或部分性断裂:保守治疗,长腿管型石膏固定
完全断裂:及早修补
伴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术中同时处理
外侧副韧带损伤
手术修补
前交叉韧带损伤
完全断裂: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手术
移植材料
自体骨-髌韧带-骨
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
异体肌腱
人工韧带
伴髁间棘骨折,骨折片抬高>2mm:螺钉固定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下早期修复重建
膝节半关月板损伤
解剖
损伤机制与病理
产生半月板损伤必须的四个因素
膝半屈
内收或外展
重力挤压
旋转力量
半月板撕裂的类型:O’Connor分类
纵形撕裂
水平撕裂
斜形撕裂
横形撕裂:放射状撕裂
变异型撕裂
瓣状撕裂
复合撕裂
退变半月板的撕裂
“桶柄状撕裂”
纵形撕裂走向平行于半月板的边缘,穿过半月板全层的纵行撕裂会产生可移动的内侧撕裂瓣片,如果内侧撕裂瓣片移位进入髁间窝
临床表现
病史
部分急性损伤病例:外伤病史
慢性损伤病例:无明确外伤病史
多见: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男>女
伤后
膝关节剧痛,不能伸直,并迅速出现肿胀,有时有关节内积血
急性期过后转入慢性期
肿胀消退,关节功能恢复,但感到疼痛,活动时有弹响
关节交锁
在活动时突然听到“咔嗒”一声,关节便不能伸直,忍痛挥动几下小腿,再听到“咔嗒”声,关节又可伸直
慢性阶段
体征
关节间隙压痛、弹跳、膝关节屈曲挛缩、股内侧肌的萎缩
根据压痛点分类
前角撕裂
水平撕裂:屈伸膝关节时可以看到“膝眼”处在弹跳
后角撕裂
体部撕裂
膝关节屈曲挛缩
撕裂的半月板嵌于股骨髁下,长期难以解锁
股内侧肌萎缩
废用性
提示膝关节内部结构紊乱
几种特殊试验
过伸试验
过屈试验
半月板旋转挤压试验(McMurray试验)
研磨试验(Apley试验)
蹲走试验
半月板后角有无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
除外膝关节其他病变与损伤
分辨率高的MRI
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最佳(唯一)方法
半月板有无变性、撕裂、关节积液、韧带损伤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关节软骨、滑膜病变
活组织检查、半月板修复及部分切除术
治疗
急性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半月板撕裂
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
I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无关节面塌陷
II型:外侧平台劈裂,关节面塌陷
III型:外侧平台单纯压缩性骨折
IV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
V型:双侧平台骨折+胫骨干与干骺端分离
治疗目的
恢复力线
恢复关节面平整,宽度
恢复韧带完整
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
胫腓骨骨折
特点
开放骨折多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不愈合
分类
单纯胫骨干骨折
单纯腓骨干骨折
治疗
无移位:石膏固定
移位: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踝关节骨折
Lange-Hanson 分型
内翻内收型(旋后内收型)骨折
外翻外展型(旋前外展型)骨折
内翻外旋型(旋后外旋型)骨折
外翻外旋型(旋前外旋型)骨折
垂直压缩型(Pilon)骨折
踝部扭伤
治疗
立即冷敷,减少局部出血及肿胀
48h后:局部理疗
72h后:热敷
足部骨折
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
I型:无论有几条骨折线,但没有移位
II型:骨折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的骨折
III型:后关节面损伤成3个部分的骨折
Ⅳ型:后关节面损伤成四个及4个以上的骨折
治疗原则
恢复距下关节的对位关系和根骨结节关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