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和淋巴
组织学与胚胎学 石玉秀 第三版 血液和淋巴
编辑于2020-03-24 00:22:46血液和淋巴
血液
血浆
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为半透明的黏稠液体,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糖、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pH7.3~7.7,相对密度1.025~1.030,渗透压313mOsm/L,有一定的黏滞性
血清: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激素和全身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免疫反应、体温调节、体液调节、酸碱平衡与渗透压的维持;保持机体内环境
血细胞
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中央浅染,较薄,厚约0.8μm;周缘较厚,约2.6μm,;直径7~8.5μm
无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故为红色;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平均寿命为120天
血红蛋白男性正常值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g/L
红细胞男性正常值为(4.0~5.5)×10¹²/L,400万~500万/μL;女性为(3.5~5.0)×10¹²/L,350万~500万/μL
运输O₂和CO₂;有一定的弹性和形态可变性
白细胞
有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数量占50~70%,直径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正常人以2~3叶多见,核左移1~2叶核增多,核右移4~5叶核增多。一般认为核分叶越多,细胞越衰老。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较大,量少,占总的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组织蛋白酶等水解酶;特殊颗粒:浅红色,细小,量多,占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乳铁蛋白等非酶类抗菌性蛋白分子。
可做活跃的变形运动;具有趋化性核吞噬功能;参与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防御反应,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生也常坏死,变成脓细胞;在血液停留6~7h,在结缔组织中存活1~4天
嗜酸性细胞
数量占0.5~3%;直径10~12μm,核多为2叶
胞质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膜包颗粒,直径0.5~1.0μm,内有结晶体和致密细颗粒状基质, 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组织蛋白酶、磷脂酶及阳离蛋白质,是一种特化的溶酶体
吞噬Ag-Ig复合物分解组胺;灭活白三烯-减弱过敏反应;释放主要碱性蛋白和酶,参与对蠕虫免疫反应;在血液中停留6~8h,在组织中存活8~12天
嗜碱性细胞
数量占0~1%,数量最少的白细胞;直径12~15µm,核偶见分叶/S形/不规则,着色浅;胞质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
颗粒数量较少,电子密度高,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成分与肥大细胞相同,胞质中含白三烯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数量占3~8%,直径14~20µm(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核卵圆或肾形(常有折叠)或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消灭病原微生物,吞噬异物、衰老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造血调控;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趋化能力;在血液停留1~5天,进入结缔组织变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6~8µ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外周血中多
中淋巴细胞:9~12µm,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较疏松,着色略浅
大淋巴细胞:13~20µm,主要存在于组织中;核圆,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细胞质少,在核周成一窄带,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色颗粒
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常见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占75%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占10-15%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非特异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占10%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唯一能从组织中返回血液的血细胞,寿命数天至数年不等
血小板
又称血栓细胞;双凸扁盘状,无核,极易变形,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直径2~4µm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颗粒区有特殊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有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表面有15~20nm的糖衣,微管在细胞周边形成环状,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
参与止血、凝血;参与内皮修复;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寿命约10天
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器官的演变
骨髓
红骨髓:为造血组织,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
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网状纤维—网架,网孔充满各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少量造血干/祖细胞和基质细胞
造血细胞
血窦
形状不规则,窦壁衬贴不连续的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发育成熟的血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循环
造血诱导微环境
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与分化的内环境。主要由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构成
它们形成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产生细胞外基质、粘附造血细胞、分泌造血生长因子以及调节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黄骨髓:为脂肪组织,分布长骨骨髓腔,有造血潜能,需要时转变为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
髓系造血干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造血祖细胞
嗜碱性原粒细胞
嗜碱性早幼粒细胞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造血祖细胞
嗜酸性原粒细胞
嗜酸性早幼粒细胞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粒细胞
中性早幼粒细胞
出现嗜天青色颗粒
中性中幼粒细胞
出现特殊颗粒
中性晚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由巨核细胞胞质末端膨大脱落形成
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淋巴系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淋巴细胞
幼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淋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膜蛋白和功能状态的变化
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胞体: 大→小 (巨核细胞反之)
胞核: 大→小→无(红细胞);圆→杆状/分叶(粒细胞),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
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强→弱(→嗜酸性)单核和淋巴细胞除 外;特殊结构从无到有渐增多
分裂能力:有→无 淋巴细胞除外
淋巴
淋巴浆
肢体部位的淋巴清亮 小肠的淋巴中常含乳糜微粒 肝的淋巴内含大量血浆蛋白
淋巴细胞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经淋巴导管最终汇入静脉
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为提供外周血足量的单核细胞
类似小淋巴细胞,胞质内除大量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线粒体外, 无其他细胞器;起源于人胚的卵黄囊血岛
①有自我复制能力 ②有很强的增殖潜能 ③有多向分化能力 ④有不均一性
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等,
正常值为(100~300)×10⁹/L;10万~30万/μL
数量少于1×10⁹/L,机体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h内以变形运 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参与防御和免疫功能;正常值(4.0~10)×10⁹/L
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除γ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来自肝。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结果称为血象。临床上将其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态组织,在成人约占体重的7%,总量约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