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即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编辑于2020-04-03 22:46:1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气的基本概念
1.【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2.【精气】[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字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气的运动,主要有升、降、出、入、聚、散几种形式。气自身的运动,化为天地阴阳二气。
【经典】
a.《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b.《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②形形之间的转化: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④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注】
a.气化过程分为“化”和“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载:“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二者皆取决于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机制。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一般体现于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两个方面。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维方法引入其中,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对整体概念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1.【阴阳学说】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种古代哲学理论。
【注】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2.【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以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注】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b.药物的阴阳属性:“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威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阴阳的普遍性】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标示。宇宙万物的发生变化及相互关系都可以纳入阴阳范畴。
2.【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处于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的规定性】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确的规定,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
4.【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无限可分。
【经典】
a.“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b.“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
(3)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事物的阴阳属性是通过对立双方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之发生改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1.【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种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生理】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也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经典】《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中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3.【病理】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
【经典】
a.《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制约不及”。
C.《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d.《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二、阴阳互根互用
1.【互根互用】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生理】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典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b.《灵框·营卫生会》:“昼不精,夜不瞑”→白天人体阳气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旺盛,兴奋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夜晚充足的睡眠为前提;夜晚人体阴气渐盛,抑制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白天的充分兴奋为条件。
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d.《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e.《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f.《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3.【病理】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
【经典】《素问·生气通天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
2.【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八卦图所示]。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注】
a.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
b.阴阳交感是阴阳运动,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
【经典】
a.《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b《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国,而变作矣。”
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d.《周易·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e.《苟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长平衡】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地变化之中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1)【生理】以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白天阳气盛,故机体的生理机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故机体的生理机能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机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机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阴与阳之间的互为消长是不断进行着的,是绝对的:而阴与阳之间的平衡则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平衡。
(2)【病理】“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经典】
a.《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b.《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表,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c.“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1)【生理】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精[阴]不足不能化生气[阳],属阳随阴消:而补充精[阴],产生能量[阳],增加了气力,则属阳随阴长。
(2)【病理】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现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现疾病的发生。“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注】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根本原因则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侧重不同,结果不同]
【经典】
《景岳全书·补略》:“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五、阴阳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注】
a.阴阳的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b.阴阳的转化常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
【经典】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b.《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c.《灵枢·论疾诊尺》:“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2.【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经典】
a《淮南子·泥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b.《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一)脏腑形体分阴阳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神藏”],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形藏”],为阳。
【注】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例】
a.皮肉为阳,筋骨为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b.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脑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主温通,属阳中之阳;肺属金,位西方,通子秋主肃降,属阳中之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主升发,属阴中之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主闭藏,属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经典】《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经络系统分阴阳
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①[阴跷][阴维]→行于身之内侧;②[阳跷][阳维]→行于身体之外侧。
3.督脉“阳脉之海”]→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
4.任脉[“阴脉之海”]→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
5.络脉→①阳络→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②阴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由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关系来维系着。
【注】
a.人体的上半生以阳气的推动、兴奋作用为主导,而阴气随阳气的增长而增长[阳生阴长],以与阳气相协调,支持和调控阳气的作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有有序稳定。
b.人体的下半生则以阴气的宁静、抑制作用为主导,而阳气随阴气的减少而减少[阳杀阴藏],以与阴气相协防止过度亢奋,使人体平稳度过更年期和老年阶段。
【经典】
a.《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结果。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外因]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内因]属阴邪。
【经典】《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经典】《素问·著至教论》:“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注】
a.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
b.阴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注】
a.【阳胜则热】阳胜→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b.【阴胜则寒】阴胜→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c.【阳胜则阴病】阳气亢盛→消耗和制约津液和阴气→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涧而干燥,机能失于抑制而亢奋的临床表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
d.【阴胜则阳病】阴气亢盛→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出现脏、组织、器官失于温煦,机能失于推动的临床表现→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
【经典】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经典】《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注】
a.【阳虚则寒】人体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虚寒内生。
b.【阴虚则热】人体阴气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虚热内生。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注】
a.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虛”。阴损及阳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导致以阳虛为主的阴阳两虚。
b.【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c.【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虛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虛的现象。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2.【概括病证】辨别病证的属阴或属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
【经典】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b.《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经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确定治疗原则】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1.【五行学说】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和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尚书》最早记载并从对其特性做了抽象概括,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1)【五行特性】《尚书·周书·洪范》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火曰炎上】具有炎热、升腾、光明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金曰从革】具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2)【五行归类】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五行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循环]
(2)【五行相生关系】母子关系→“生我”为母,“我生”为子。
(3)【病理状态】五行中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多见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
【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注】
a.母病及子→病情较浅→“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
b.子病及母→病情较重→“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2.【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
(1)【五行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循环]
(2)【五行相克关系】乘侮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又逆相制约,相辅相成,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制化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一行相对不及时,必然随之有相生,以维持生生不息。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注:由于五行生克规律不能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而五脏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也难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说明。《素问·玉机真藏论》已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故对于疾病的五脏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的東缚,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把握疾病的传变。
(1)【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一致,其原因可分为“太过”与“不及”两种。
【注】相乘传变→病情较重→“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例】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和泄泻等表现→“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虛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和腹痛泄泻等表现→“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其原因也可分为“太过”与“不及”两种。
【注】相侮传变→病情较轻→“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例】①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太过导致相侮,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咳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木火刑金”。②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不及导致相侮,出现全身水肿→“土虚水侮”。
【经典】
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注:“之”字前一个字即为答案。
b.“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经典】
a.《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b.《四诊·心法要诀》:“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c.“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4.指导疾病的诊断: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和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经典】
a.《孟子·告子下》:“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b.《灵枢·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c.《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5.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故临床用药时,除色味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2)【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因此,临床冶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根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同时,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盛衰。“盛则传,虚则受。”
【经典】《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相生治原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行相克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4)【指导针灸取穴】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对五输穴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以情胜情”之法→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
【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