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 第六章 发热
病理生理学 发热的思维导图,与诸君交流学习
培养细胞的特性、无菌技术、细胞的培养与传代、培养材料的选择与处理、细胞培养的类型和技术、细胞形态学检查、培养细胞污染的检测和排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病理学损伤的修复医学考试考研笔记: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包括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急、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六章 发热
正常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正常体温
腋窝:36.2~37.2C
舌下:36.6~37.6C
直肠:36.9~37.9
人体体温在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时到5时体温最低,午后2时到5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在0.1~1.3C
临床一般测量腋窝温度
机体的产热反应和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主要的产热器官
机体安静时
主要由内脏产热,肝脏产热最高
机体运动时
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寒冷环境下
褐色脂肪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生儿中尤为重要。
产热的形式
一般环境温度下
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基础代谢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骨骼肌舒缩活动
寒冷环境温度下
战栗产热:指骨骼肌曲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的肌肉收缩活动不做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
非战栗产热:代谢性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一种形式。。
产热活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散热反应
散热部位(皮肤 )
安静状态下
辐射、对流、传导
大部分
随气、尿、粪便等排出
小部分
劳动或运动时
安静状态下+汗腺分泌汗液,蒸发散热
散热反应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的改变
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的分类
行为性体温调节
指有意识地进行的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改变姿势、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自主性体温调节
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出汗、战栗和调控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正常的体温调节
体温升高
病理性
发热
i. 概念
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0.5C)
ii.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致热原,调定点上移
原因
发热激活物
概念
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分类
外致热原
1. 细菌
G+菌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全菌体及外毒素)
G-菌
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物质: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ET/脂多糖/自然界最常见,耐热))
分支杆菌
结核杆菌
2. 病毒
流感、麻疹病毒
3. 真菌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4. 螺旋体
5. 疟原虫
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致热性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
3. 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
尿酸结晶、硅酸盐
作用于中枢的发热信号
内生致热原(EP)
指产生EP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P) 注:多为多肽或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致热作用强而潜伏期短
来源与种类
1. 白细胞介素-1(IL-1)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 ,致热性、致炎性
2. 肿瘤坏死因子(TNF)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分泌,抑制肿瘤生长、致热性
3. 干扰素(INF)
T淋巴、成纤维细胞、NKC、WBC 合成释放 ,抑制病毒合成,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4. 白细胞介素-6(IL-6)
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合成释放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I. 致热信号(EP)传入中枢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迷走神经
II.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POAH)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中枢(MAV、VSA)
热限
负调节介质
相互作用
新的体温调定点
III. 中枢调节介质
1. 前列腺素E(PGE)
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3. 环磷酸腺苷(cAMP)
4. 中枢Na+/Ca+比值
5. 一氧化氮(NO)
1. 精氨酸加压素(AVP)
2.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解热作用:增加散热
3. 膜联蛋白 A1
解热作用:抑制IL-1 /IL-6 /IL-8/CRH
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I. 物质代谢
Glu、Pro、Fat分解
增加
水、Na+、Vit 含量
减少
II. 生理功能改变
中枢(+)
小儿高热惊厥
循环
HR上升,诱发心衰
呼吸
加快
消化
下降, 交感(+)
III. 防御功能
利
抗感染,杀灭Ca Cell ,急性期反应
弊
消耗增加,吞噬和趋向功能减弱
IV. 发热时相
产EP细胞
EPs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iii. 效应
体温较高,有热限
iv. 防治原则
I. 对抗致热原,治疗原发病
II. 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C)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于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III.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高热(40C)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v. 效应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过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移动,而是体温调节障碍
ii. 特点
中枢损伤
中暑、鱼鳞病
产热增多
甲亢
iii. 病因与发病机制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周围环境温度过高),调定点无变化或损伤、效应器障碍
iv.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v.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