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管理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学习必备,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0-04-12 11:37:37教育管理学
学科总论
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
管理的意义与特性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组织、目标、资源、效率
管理与行政
管理活动的意义
管理:组织正常运转、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
提高工作绩效的最主要手段
有效管理能够提高士气
组织成员职责分明
特性
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过程中做到井然有序的管理,以获得最大的活动效益
社会属性:管理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状态中进行,必然受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对象是多方位的:人、事、时间、空间、财、物、信息
整体而言是一种过程,不是短暂、即时的动作
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育管理活动
意义
教育规模庞大,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
为了协调教育发展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为更好服务于教育
与其它管理活动的比较
不确定性
复杂性
伦理性
教育专业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冲突
社会性
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模式特征
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
管理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一致
方法:注重民主管理
模式:具有普遍推广性
较强适应性
用技术手段分析教育问题
教育管理学
研究对象: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
产生与发展
研究方法
未来发展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历史上 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中国
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
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教学管理形式:讲学、著述、育才三合一
教师管理制度: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学记》
学制与学年的设想
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
关于教师管理
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
荀子:看重制度、法令等对管理的重要思想
墨家:兼爱非攻
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本性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较完备的管理体制:设置国子监
学校管理的制度化
科举考试制度
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
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民主和法治
提倡用民主精神管理学校
主张学生自治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学校管理方式:民主集中制
西方
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
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
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
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体制与机构
教育管理体制
概述
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VS教育体制
制约因素
国家 政治体制
社会 经济状况
本国教育与文化传统
国际改革潮流
管理主体
功能
领导和指挥
权利分配
分工协作
提高效率
宏观层面分析
基本类型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管理权责分配关系
中央集权制
地方分权制
根据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从属制
独立制
根据教育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专家统治制
非专家统治制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建国以来 演变
现行体制与改革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进一步改善
学校层面
核心;校长负责制
权力:决策指挥权、干部任免权、职工奖惩权、学校财经权 责任: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
党组织的保证监督
教职工民主管理
关键:教职工聘用合同制
保障: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教育组织机构
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
含义
静态 :集团内各种关系的总和
动态: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
功能
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
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追求
确定组织位置
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
分类
按照社会功能
按照谁是受益者划分
按照对组织的顺从程度划分
按照是否自由参加划分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基本形式
直线式组织
优:指挥统一、权责明确、便于控制、利于监督
缺:缺乏横向协调、应变能力较差
功能式
优:分工明确
缺:容易产生多头领导、政出多门
直线及功能式:
委员会式
扁平式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教育行政组织的性质
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分系统
国家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职能机构
由职权分明的、纵横诸多教育主观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
既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客体
组织设置的原则
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
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
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
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
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及其意义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变革
设置原则
如何确立这些原则?
精简机构,讲求效率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分工协作
信息联系渠道通畅
因校制宜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
校长办公室
教导处
政教处
总务处
教研组
年级组
非行政组织机构
总支部
工会、教代会
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
研究性团体
架构模式
学校组织机构变革
变革的需要
变革要素
工作专门化、部门化
命令链
控制幅度
集权和分权
正规化
变革策略
经验——理性策略
权力——强制策略
规范——再教育策略
变革过程
现实“危机”阶段
决定阶段
实施阶段
反馈调节阶段
变革模式
教育政策与法律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概述
什么是?
特点
指向明确
相对稳定
影响广泛
体现统治阶级意识
不具有强制性
社会制约基础
政治
经济
教育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
联系
政策时法律制定的依据
法律对政策产生制约和影响
区别
制定主体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实施形式不同
制定的理论模型
过程
认定 教育政策问题
社会调查发现
研究信息提出
预测分析提出
确定教育政策目标
方向正确、抓住要害、具体,可操作、适度
拟定教育政策方案
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政策制定模式: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和解决政策问题
理性模式
案例;“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科尔曼
渐进模式
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
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
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教育政策直接或简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教育管理实践 检验和完善 教育政策
成就
两者 的错位
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
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
教育法概述
教育的法治化
教育法的体系
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教育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
教育立法意义
通过教育立法确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保障教育有限发展
协调教育系统内部关系,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明确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规范教育行为
教育管理:走向法治
教育法与教育行政
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行为
特点: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形式
教育行政立法
特定的教育行政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
特点
制定其他规范性教育文件
教育行政监督检查
教育行政许可
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教育行政法律责任
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学校 的设置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基本法律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聘任制度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校收费标准
学校事故预防与安全管理
学校事故类型
诱发学校事故的主体与其成因
从学校事故发生的时间或者场合
学校事故特征
后果的严重性
原因的复杂性
处理的特殊性
学校事故的预防
学校安全管理
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
提炼本书的分析框架,在每个专题进行扩充
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
领导的界说
领导者的角色
组织发展的导引者
组织运行的指挥者
组织沟通的促进者
教育领导者分类与领导环境的差异
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首长
科层化的组织环境
以学校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
专业化的组织环境
两种环境的区别
子主题
领导理论与教育领导者
领导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道德领导理论
教育领导的决策与沟通行为
教育决策的含义与分类
子主题
古典决策理论与西蒙的决策理论
员工参与决策的原则与方式
原则
相关原则
能力原则
权限原则
方式(布里奇斯)
照会式
寻求意见式
民主集中式
议会式
参与者共同决断式
教育领导者与组织沟通
沟通观
古典理论:沟通有助于领导者通过正式的等级以向下直行的方式传递命令和有效沟通 沟通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和产量
社会-政治理论:有效沟通是双向的,沟通渠道可以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方向可以是垂直的和横向的
开放系统理论:沟通的目的在于把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合成一个整体,组织行为与环境相互匹配
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
内容
局限性
基于静态描述组织沟通实践中的动态问题
主要涉及组织内部的沟通体系与活动,基本没有涉及组织与外界沟通问题
为考虑非正式沟通
教育领导者的管理
甄选
主要:领导经历
子主题
彼得原理
评价教育领导者取向
评价取向选择
以“督”为主
以“导”为主
评价目的的选择
评价者选择
评价方法选择
工作观察法
培训制度
校长职级制度执行
教育领导者的管理
教师管理
概述
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
任用、评价、专业发展的领导、激励
教师管理理念的基础
教师职业性质
是专业人员or非专业人员?
教师的基本素养
最新的?
基本特点
寻找文献,自己总结
教师任用与评价
师资来源的多样化
“定向师范教育”
“非定向师范教育”
教师任用着眼点的变化
新教师招聘
静态资料——动态表现
学科对口——多科要求
单一教学能力——多重能力
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
重资历——重能力
重资格——重实绩
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
教室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
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定量与定性关系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
目的:节点性成效与连贯性发展
内容:部分与完整
机制:外在驱动与内在驱动
取向:外塑与内生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
引领
保障
教师激励
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
过程型
理论与实践
激励策略
子主题
群体激励
教师激励中的骨干与全员兼顾
学生管理
概述
概念审视?
主体问题
学校、学生、教育行政部门
时空范围问题
校内外?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问题
价值揭示
个体价值
社会价值
工具性价值
本体性价值
目标、任务与内容
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
科学的观念
机构与制度建设
学生常规管理
学习常规管理
开端
过程
终端
生活常规管理
行为规范的养成
生活技能的养成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组织管理
管理对象
正式组织
子主题
非正式组织
班级管理走向班级经营
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
教育实务管理
课程与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与卫生管理
教育实务管理
教育科研管理
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设施管理
社会工作管理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