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介绍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包括内容性激励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目标设定理论)、行为矫正型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
编辑于2023-08-27 13:12:45 福建省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一)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
组织资源
人力资源
财力资源
物力资源
信息资源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实物资本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至少等于现在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愿意做出这种投资,如果大于现在支出的现值就更加愿意投资。
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
力——脑力、体力
资源——有利用价值
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具有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能够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劳动者的总称。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人力资源的性质
能动性
时效性
增值性
社会性
可变性
可开发性
3.管理者的分类(按作用分)
人力资源管理者
财务管理者
营销管理者
行政管理者
其他管理者
(二)人力资源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1.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循证人力资源管理即运用数据、事实、分析方法、科学手段等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将最佳证据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
2.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3.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
(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
培训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员工关系
(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1.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组织结构
2. 三支柱模型(戴维·尤里奇,1997年)
起到的作用
战略合作伙伴
效率专家
变革先锋
员工后盾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及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
(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力
1.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的含义
人力资源胜任力指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所具有的,能够导致人力资源工作高绩效、为组织创造价值增加值并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表现。
密歇根商学院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模型
战略贡献
文化管理
战略决策
快速变革
市场导向
HR实施
员工管理
学习
开发
组织设计
考核/奖励
业务知识
价值链
核心价值观
劳工关系
个人魅力
人际能力
沟通
获得结果
2.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
战略性贡献
文化管理
变革管理
参与战略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人员配置
核心人才管理
绩效管理
人员开发
薪酬福利
经营知识
价值链知识
组织知识
个人特质
认知能力
亲和力
沟通能力
(三)谁负有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高层管理者的角色与责任
高层从大局着眼把握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倡导企业各级管理者都关心人力资源问题,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角色定位:人力资源战略的倡导者、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者、领导团队的建设者、人力资源政策导向的把握者、自我管理者。
直线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责任
现有直线职能管理体制下,各中心、部门主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角色定位: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人力资源具体措施的制订者、人力资源管理氛围的营造者。
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和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从权力机构转变为专业化秘书、咨询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决策支持作用。
角色定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的制订者、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制定、组织、监督)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员工自我开发与管理的责任
由他律到自律,自我开发与管理。心理契约、团队管理、学习型人才与学习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跨团队跨职能的合作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
人力资源精析是指借助数据挖掘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的过程。
(一)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
定量
定性
在使用定性指标时,应该给出每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并对每个等级作出定义,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二)衡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
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成效一般都很难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往往需要通过中间的变量加以传递或者转化。目前,一些学者开发了成熟的测评体系来对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进行测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人力资源有效性指数;人力资源指数。
另外,人力资源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也可以转化对中介变量的测量,常用的中介变量有: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1.人力资源有效性指数(human resource effective index,HREI)
是由美国学者杰克·J·菲利普斯研究开发的。其中采用的、被实践证实可行的6个衡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的指标是: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费用/总经营费用。
工资总支出/总经营费用。
福利成本/总经营费用。
培训与开发成本费用/总雇员数。
缺勤率。
离职率。
2.人力资源指数
是由美国舒斯特(Schuster)教授提出的,由以下15个因素组成:
报酬制度
信息沟通
组织效率
关心员工
组织目标
合作
内在满意度
组织结构
人际关系
组织环境
员工参与管理
工作群体
群体间的协作能力
一线管理
管理质量
3.工作满意度:工作描述指数(job descriptive index,JDI)主要从五个维度来测量工作满意度:
工作本身。
管理监督水平。
工资支付水平。
晋升机会。
同事关系。
工作满意度“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
4.敬业度
是指个体能全身心融入工作角色,追求达到最佳状态的持久情绪、认知与行为状态。敬业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活力:旺盛的经历和较强的心理韧性,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
奉献:认为工作充满意义,对所从事地工作充满自豪感。
专注: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以此为乐趣,不愿从工作中脱身。
5.组织承诺
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和投入程度。一般来说,组织承诺度越高,员工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少。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希望加入某个组织。
愿意保留某个组织的成员资格。
信仰某个组织的价值观并接受组织的目标。
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人性假设理论
1.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X理论
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
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员工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Y理论
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绝大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超Y理论
2.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组织心理学》(1965年)—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
经济人假设
古典管理理论
社会人假设
梅奥: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现
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
自我实现人假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基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二)激励理论
激励的基本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对衣、食、住、行、睡眠等人类最原始的、维持个体生存的物质的需要
安全需要
身体安全(如健康、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经济安全(如退休金、不解雇承诺或舒适退休计划)、心理安全等
社交需要
又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亲情、友情、归属感、被接纳等,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尊重需要
外在/他人尊重(如认同、地位、受重视)、内在/自我尊重(如自尊心、成就感、自主权)
自我实现需要
创造自由的需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包括发挥个人潜能、个人成长、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
●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增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但是有且只有一种主导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量减轻而已)。
●已经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是激励的关键。
需要层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如果员工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组织继续对低层次的需要进行激励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边际效益递减
●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也就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层次,应当为该层次的需要进行激励。
●在组织中,不同的员工所处的需要层次不同,若想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管理者必须针对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企业中的运用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人们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
生存(Existence)需要
关系(Relatedness)需要
成长(Growth)需要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通过访谈,认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传统模型
满意——不满意
双因素模型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满意——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安全感、地位、与下属的关系、个人生活、与同事的关系、薪酬、工作条件、与上级的关系、监督、公司的政策和管理
激励因素:成长、进步、责任、工作自身、认可、成就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的观点及应用:
●保健因素是必需的,因为员工没有得到满足会产生不满意。但是对于保健因素不能无限制地满足,这样做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励因素只会产生满意,却不会导致不满。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有更好的工作绩效。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要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应当更多地从激励因素入手,满足员工在这方面的需求,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保健因素尽可能地转化为激励因素(比如工资)。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会产生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
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
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
麦克利兰观点:
●不同的人对上述三种需求的排列层次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可以通过测量一个人需求体系的特征对其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
●成就需求强烈的人往往具有内在的工作动机,一个组织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就越快,获利就越多。成就需求不是天生就有的,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造就具有高成就需求者。
●在大型企业和其他组织中,高成就需求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求高而归属感需求低的人。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效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期望值)。用公式表示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努力和绩效的关系
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人们用投入产出比衡量是否公平。工作投入包括教育、经验、努力以及能力。工作产出包括工资、赏识、福利和晋升等。
公平理论的内涵
●人们工作的动机不仅受所得的绝对报酬(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影响。
●员工习惯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对照者)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
与其他人对比
●员工所比较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是主观的自我知觉,并不是客观测量的结果。
与自己过去对比
恢复公平的方法
●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
●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改变参照对象
●辞职
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组织应确保不同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
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及时引导或调整报酬。
目标设定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困难的目标比相对容易的目标更可能带来好的工作绩效。
目标设定理论观点:
●激励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目标的明确度和目标的难度这两个因素。
●就激励效果而言,有目标的任务比没有目标的任务要好;有具体目标的任务比只有笼统目标的任务要好;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任务比没有难度或者难度过大的任务要好。
●目标设定理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员工必须认可并接受这一目标。
行为矫正型理论
强化理论
负强化
也称规避性学习,是通过避免令人不快的结果来增加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惩罚
指以某种强制性和威胁性的后果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借此减少不合意行为的发生频率。
忽略
指对某种行为取消正强化,以表示对该种行为的某种程度的否定。
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及时强化。不管是表扬、奖励,还是批评、惩罚,都不能时隔太久进行。
●强化明确。对事不对人,不管谁做出同样的行为都会得到奖励或惩罚。
●强化频率不能太高。经常表扬和总是批评都会降低强化的力度和效果,简短强化会更加有效。
●尽量运用正强化,避免惩罚。过多运用惩罚,往往会造成员工心理上的创伤,容易引起对抗情绪,甚至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来逃避惩罚。
●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策略。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因素可以按内外原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划分。
挫折理论
由于人们的心理状态、需要动机以及思想认识的不同,员工遇到挫折时可能表现出不同行为:坚持、放弃、对抗(直接、转向)等。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分类
企业外部环境
宏观环境
政治法律
经济
社会文化
技术
自然
国际
微观环境
资源供应者
顾客
竞争者
战略合伙伙伴
政府管理部门
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发展战略
组织框架
人员状况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正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树立组织形象。
负功能:变革创新的障碍、多元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企业生命周期
(二)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