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
医学生收藏!一张思维导图带你学遍药理学总论全部重点内容。将药理学总论从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三大方面进行整理。与诸君交流学习。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编辑于2020-04-30 10:18:03总论
绪论
1. 基本概念
I. 药物
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可用于预防、 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目的的物质
与毒物没有本质区别
II. 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
III. 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包括药物的药理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IV.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学科性质与学科任务
桥梁学科
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
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
3. 药理学实验方法
I. 实验药理学方法
清醒或健康的动物
药效学和药动学观察
II. 实验治疗学方法
病理模型动物
观察药物的疗效、毒性和药物代谢情况
III. 临床药理学方法
健康志愿者或者病人
观察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
4. 新药
定义
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 、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究过程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上市后药物监测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1. 药物作用
定义
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初始作用,是产生效应的起因
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
2. 药理效应
定义
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药理效应的基本类型
增强ê
兴奋
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
减弱é
抑制
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
3.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初始反应常是药物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与某些靶点结合),进而改变机体固有的生理、生化功能而导致效应
4. 药物的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5. 药物作用的效果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定义
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分类
对症治疗
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
对因治疗
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指标)。虽然不能消除病因,但某些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不良反应
定义
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分类
I. 副作用
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
是药物固有作用,与药物选择性低有关,一般较轻,可预知
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而改变
示例
阿托品
抑制腺体分泌
治疗盗汗、流涎
副作用 口干
松弛平滑肌
缓解胃肠绞痛
副作用 便秘
II. 毒性反应
定义
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特殊毒性反应(三致:致畸、致残、致癌 )
III. 后遗效应
定义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反应
IV. 停药反应
定义
长期使用某药,突然停药时原有疾病或症状迅速重现或加重
V. 变态反应
定义
也称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者
特点
免疫反应
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无法预知
VI. 特异质反应
定义
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的或特别不敏感的反应
特点
先天遗传异常所致
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症状与药物固有作用有关
VII. 依赖性
定义
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
分类
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
药物量效关系
定义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剂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量反应
定义
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量反应几点说明
量反应决定效率的因素是剂量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是测定不同剂量下药物效应强度的指标
量反应所研究的对象是个体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点位点
质反应
定义
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必须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 以阳性率表示
质反应的几点说明
质反应决定效应的因素是个体反应的差异性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是测定某一剂量下某种效应发生频数的指标
质反应所研究的对象是群体
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阳性)反应的药物
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
其他药物指数
治疗指数(TI)
药物安全性指标,相对而言,该值越大越安全
TI=LD50/ED50
安全范围(SM)
SM=ED95-LD5的距离
有效安全系数
LD1/ED99
治疗窗
介于最小有效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反应药物安全性的另一指数
药物与受体
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类
非特异性
理化反应
特异性
1.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2.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3. 影响酶的活性
4. 影响膜上离子通道
5. 影响免疫功能
6. 影响核酸代谢
7. 激活或阻断受体
图示
受体
Ehrilich首次提出受体概念,提出药物
药物必须与受体进行可逆性和非可逆性结合才可产生作用
受体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合的配体或药物的能力
药物-受体复合物可引起生物效应
定义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组分
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与之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高度特异性
高度亲和力(灵敏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多样性
受体类型
i. G蛋白耦联型受体
ii.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iii.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iv. 细胞内受体
配体
定义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内源性配体
机体内本来存在的配体
相关指标
1. 亲和力Affnity
药物受体结合的能力
2. 解离常数KD
3. 亲和力常数Ke
4. 亲和力指数pD2
KD的负对数
pD2=-lg(KD)=lg(1/KD)=lg(Ke)
KD小,亲和力大;pD2大,亲和力越强
内在活性
定义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特点
其大小用一个介于0~1之间的系数a a 越大,效能越大
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分类
完全激动药
激动相应受体,既有强亲和力,又有强内在活性 (a=1)
部分激动药
与受体结合后仅产生较弱效应的配体(0<a<1)
具有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双重特性
单独存在为弱激动剂,与一定量的激动剂同时存在为拮抗剂
拮抗药
定义
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可根据拮抗药与受体之间的结合是否可逆及可否被竞争结合分为
竞争性拮抗药
与激动剂可逆性结合的拮抗剂
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max不变
强度表示pA2 值大,拮抗强
pA2定义
激动药量效曲线在加入竞争性拮抗药后,2倍浓度的激动药才可产生等于原来量效曲线的效应,则此时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称为pA2
pA2是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的定量表示,pA2越大,竞争性拮抗药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越强
非竞争性拮抗药
对激动剂产生不可逆性拮抗的拮抗剂
量效曲线右移,Emax 压低
两种拮抗剂对激动剂量效曲线的影响
受体后的细胞信号内转导
第一信使
激素、递质、细胞因子
第二信使
第一信使结合到受体上,导致某些胞内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的浓度短暂的升高,从而会迅速改变细胞的功能
分类
环磷腺苷cAMP
环磷鸟苷cGMP
肌醇磷脂
钙离子
受体的调节
概念
受体处于不断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其数量、亲和力和反应性经常受各种生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而向上下调节
调节方式
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一种激动剂后,组织或细胞对其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
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I. 简单扩散
体内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可转运药物药物应有的特点
脂溶性高 、极性低、分子型、分子量小
简单扩散特点
转运速度与脂溶度成正比
依靠浓度差 ,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有关
离子障
定义
药物被限制在使其变成离子的膜的那一侧,不可自由穿透。非离子型即分子型脂溶性好,可自由穿过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HA«H+ + A-
10^(pH-pKa)=[A-]/[HA]
碱性药
BH+ «H+ + B
10^(pKa-pH)=[A-]/[HA]
II. 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可转运药物应有的特点
黏膜上皮细胞及其他大多数细胞孔道4~8Å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约40Å
III. 主动转运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特点
特异性
饱和性
竞争性
转运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IV. 易化扩散
需特异性载体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经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程
ADME包括
吸收
定义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排序
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给药方式
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的特点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首关消除
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
被动扩散+滤过,吸收快而全
3. 呼吸道吸入给药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或极细微粉末,吸收迅速
4. 局部用药
分布
定义
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因素
i.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物量的百分数
D«D+P«DP
可逆性、动态平衡、暂时失活、临时储存库
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ii. 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心,肝,脑
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血液,弱酸性药物从脑®血,再经肾排出;弱碱性药物中毒时则相反
iii.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现一定的器官选择性
药物的一种储存现象
不可逆的组织结合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
iv.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v. 体内屏障
定义
某些器官组织特殊解剖结构限制药物转运而形成的特殊屏障
分类
血脑屏障
高脂溶性药物可通过脂质膜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在脑膜炎或脑炎时,对药物通透性可增加
血眼屏障
使全身给药时药物在眼球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大部分眼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是局部给药
胎盘屏障
所有药物均能从孕妇体内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只是程度、快慢差异
妊娠期应尽量避免用药,尤其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代谢
定义
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换或药物代谢
主要器官
肝脏
代谢方式
药物代谢酶系
专一性酶
催化作用选择性很强、活性很高的酶的酶
非专一性酶
主要指肝细胞的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也称肝药酶
由70余种同工酶构成,是一类非专一性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参与数百种药物的生物转化
主要特点
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选择性低,活性有限
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
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药物相互作用)
酶诱导和酶抑制
使治疗效果增强或减弱
肝药酶诱导
定义
能够增强CYP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典型的肝药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因、卡马西平、灰黄霉素
肝药酶抑制
定义
能够抑制CYP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
典型的肝药酶抑制剂
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克拉霉素
排泄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转运方式
滤过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血流
血流下降,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小管主动分泌
转运方式
载体转运
有机酸转载体
内源性有机酸:尿酸
弱酸性药物:青霉素、丙磺舒、呋塞米、水杨酸
有机碱转运载体
内源性有机碱:胆碱
弱碱性药物:吗啡、多巴胺
发生于近曲小管
特点
载体转运的饱和性
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
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
发生于肾远曲小管
改变尿液pH值可以明显改变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而调节药物重吸收程度
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
改变尿液pH值可以明显改变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而调节药物重吸收程度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药物,如果将由同一载体转运药物合用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现象,如(丙磺舒+青霉素)。
消化道排泄
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中,经胆汁排泄到小肠后被肠道细菌水解成为游离药物,又被肠黏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的这种现象。
肠道排泄
主要为未被吸收的口服药物
随胆汁排泄到肠道的药物
由肠黏膜主动分泌排入肠道的药物
肺排泄
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影响因素
药物的血中溶解度
肺血流量
呼吸速率
其他途径排泄
许多药物可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排泄
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就可测定唾液中的药浓度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弱碱性药物在乳汁中可达到较高浓度,通过哺乳进入婴儿体内产生药效或不良反应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得过程,统称为消除
房室模型
数学模型,是一种抽象地假设机体是一个不分具体器官或组织、只按药物转运速率划分为不同房室的系统。
一室模型
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二室模型
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药物消除动力学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体内某一部位的药物减少速度dC/dt=-kC^N(N>=0)
一级消除动力学
N=1
药代动力学特征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当时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恒比消除)
C-t图为指数衰减曲线,lgC-t 图为直线
同一药物半衰期t1/2恒定,与剂量无关(t=0.693/k)
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N=0
药代动力学特征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当时的药量或浓度无关(恒量消除)
C-t图为直线,lgC-t 图为指数衰减曲线
t1/2与初始的药量或浓度有关,并与之成正比(t1/2-C0/2k0),剂量依赖半衰期
发生于体内药量相对过高时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半衰期t1/2
定义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单次给药后,经4~5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完毕;每隔一个t1/2用药一次,则给药4~5个t1/2后体内药物累计量可达到稳态浓度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会因年龄、合并用药、疾病等因素而不同
稳态血药浓度
定义
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和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的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也称坪值。
稳态血药浓度的意义
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达到稳态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其他参数
负荷量
为了 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CL)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表观分布容积
设想药物均匀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且浓度与血液中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容积。
给药剂量或体内药物总量与血药浓度之比。Vd=D/C
数学概念,并不代表具体的生理空间
Vd的临床意义
生物利用度
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