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调查第一章
社会调查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思维导图,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要素、各种结构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编辑于2023-09-06 17:08:53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第一节 社会和社会调查
社会的含义
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要素、各种结构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现象的特点
实践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目的性
社会生活的一切现象打上了人类主观意志的烙印
变动性
复杂性
偶然性
模糊性
注
个体性≠社会现象
个体行动≠社会现象
个别的人造物品≠社会现象
群体的,就是社会的;对他人构成影响的,就是社会的
认识社会现象的困难
人们虽然天天生活在社会之中,却不一定能够正确认识社会。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上述社会现象的特点已变得更加显著、更加复杂,再加上各种人为的假象、伪装和欺骗,人们全面、准确、及时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就是一件更加困难、更加紧迫的任务了
社会调查的定义
调查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计算来了解社会事实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研究
通过对考察、了解的客观现象进行推求和思维加工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的任务
透过带有实践性、目的性、变动性、复杂性、偶然性和模糊性的社会现象,去认识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和因果联系,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寻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道路或方法。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
古代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制度逐步完善
早在西周,中国就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口、土地、财产等调查制度
隋唐以后直至清末,则由户部承担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财政收支等职责及相应的调查任务
社会调查领域逐步拓展
发端于行政性的人口、土地调查
逐步扩展到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司法、文艺、医药等各个领域
社会调查思想逐步睿智
例:五事——《尚书·洪范》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社会调查内容逐步演变
社会调查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演变的
人口调查早于土地调查
人丁(成年男子)调查早于人口调查
山水调查早于田亩调查
经济调查早于非经济调查
客观状况调查早于主观精神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逐步多样
由简单到复杂
由概略到准确
由抽象到具体
注
使用最多的是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实验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
古文献研究中的校勘、考订、分类、训诂、评判等方法,更是中国所独有的
注
山水调查
人口调查
国势调查
田亩调查
近代社会调查
17-19世纪产生于西欧的社会调查
近代欧美的社会调查
17-19世纪的西欧
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物质文明日益进步
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抗加剧
为了医治社会,社会活动家进行了许多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会调查方式、方法的第一次重大变革,逐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调查
19世纪末起的美国
学术性社会调查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近代的社会调查
清朝后期的社会调查(1860-1911)
按照调查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
来华外国人的社会调查
民间的社会调查
清朝政府的社会调查
民国时期的社会调查(1911-1949)
按照调查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
政府的社会调查
学者的社会调查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毛泽东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调查(1949-1978)
1956年春,《论十大关系》;1961年,中共中央组织规模空前的社会调查
20世纪50年代,学界开始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和识别调查,历时30多年,最终确认了全国55个少数民族
一批社会影响巨大的调查报告:马寅初《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控制人口)费孝通《重访江村》(过度限制农村副业的严重危害)
现代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电子计算机
数理社会学迅速发展,抽样调查与数据分析成为当代社会学各领域不可缺少的方法
互联网
系统化、学科化的近代社会调查演变为电子化、数据化的现代社会调查
调查设计和步骤日益程序化
规范化调查范围日益广泛化
调查对象日益多样化
调查日益高速化、精确化
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
广泛化趋势
调查主体日益广泛
党政群团、工农商学等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甚至某些个人也可成为调查主体。
调查内容日益多样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以及各阶层的思想、观念、看法、意见、态度、感受等。
调查范围日益扩大
可做跨地区、跨部门调查,甚至可在全国、国际范围内进行调查。
科学化趋势
调查方法日益程序化、规范化,数据化和精确化
社会学家、统计学家、电子技术专家、软件技术专家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其他学科吸收、移植了一些科学方法或技术
现代化趋势
移动信息技术发展普及使社会调查进入新阶段:
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网络调查、远程观测以及各种复杂的统计分析,都可凭借各种现代科技设备得到及时、准确的结果;
整个社会调查的工作程序、组织方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以及抽样方法、问卷设计、调查方式、统计分析等,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调查的应用范围和科学性、精确度等,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专业化趋势
社会调查专业化是社会调查广泛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是各调查主体单位的调查机构和人员日益专业化
二是独立的营业性调研机构不断涌现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和指导思想
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
识世之途: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途径
调查研究的过程,既是了解真实情况的过程,又是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的过程。
人们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反复调查研究,才能逐渐接近社会真实,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
善政之基:科学施政的客观基础
制定政策离不开社会调查
要科学制定政策,就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而要了解现实的东西,就必须调查研究。
正确执行政策也离不开社会调查
要正确执行政策,就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成才之道: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道路
社会调查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道路。
开拓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社会调查既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根本方法,又是促使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重要纽带或桥梁。
悟人之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正风之策:端正党风政风学风的重要对策
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调查课题相联系的各专门学科的科学理论
第四节 社会调查的类型
以调查目的分类
探索性调查
在正式调查的内容与调查性质不太明确时,为了了解现象的性质、确定调查的方向与范围而进行的搜集初步资料的调查
描述性调查
对社会现象的现状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反映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的调查,关注的是社会现象 “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解释性调查
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调查。
以调查对象范围分类
普查
全面性、准确性
抽样调查
随机抽取,客观真实;可对总体进行定量研究;适用于多元快速变动的现代社会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与重点调查
个案
为某个特定目的、对象(如个人、家庭、单位或事件)进行的调查
重点
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
以时间维度分类
横剖研究
通过收集在某一时间点上出现的信息资料,进而描述社会现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并分析其中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纵贯研究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的若干个不同时间点上收集信息资料,用以描述社会现象发生的变化,解释不同时间点上所发生的现象间的关系,进而揭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
面板数据
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