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调查第二章
社会调查第二章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思维导图,理论是事物之间关系模式的逻辑表达,逻辑表达是科学的核心,理论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层次性。
编辑于2023-09-06 17:09:44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及其构成要素
理论的内涵
理论是事物之间关系模式的逻辑表达,逻辑表达是科学的核心
事物之间:可测量的现象(概念、变量)之间
关系模式:相关、因果
关联性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依赖关系
组成关系
分类关系
对比关系
等级关系
时序关系
理论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层次性。理论总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总有其覆盖范围。越是基础性的理论,覆盖的现象越广,抽象程度也越高
自然科学的理论是分层次的——公理、定理;社会科学——规律、命题、陈述;少有公理、定理
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定理:是指用逻辑的方法判断为正确并作为推理的根据的真命题
理论的要素
概念
是对同类现象的一种概括性表述,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抽象概括。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名词,对事物属性的归纳;难题:归纳到什么程度?
变量
是概念在分析模型中的一种表述,它反映事物的测量性
注
同
概念和变量都用于归纳事物的属性,概念甚至就是变量
异
概念用于陈述事物或表述事物间的关系
变量用于测量事物与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命题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关于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可以被检验及有待被检的命题,是对命题的操作性表述
模型
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变量间关系模式
理论的层次(从抽象到具化)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体系通常十分庞大,关注国家、社会、种族之类的大型对象。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
涉及的概念也十分抽象,如文化、制度、结构、功能、系统等等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常见中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越轨行为理论、组织理论等。
微观理论
关注个人和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是从经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可以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实或证伪。
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用数据说明最具说服力
第二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科学环
两个入口
从观察、记录事实入手
从理论出发
四个半环
左:观察和对观察的理解-归纳-理论建构
右:理论-演绎-应用理论于观察中-理论检验
上: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理论研究过程
下: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经验研究过程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建构是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
在具体的社会调查中,归纳的研究程序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从观察到概括二是从概括到理论
理论建构可能的前提条件
社会科学的理论:范式下的理论
范式:对关系模式的基本约定或信仰
给定前提条件下的关系模式
分类
从观察到概括
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
确定研究问题后,深入社会生活收集与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根据需要确定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上升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
经验概括,就是指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说明。
从概括到理论
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
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
初步建立解释和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
理论建构的方法
归纳
归纳是从对个别、有限事物的观察推广到关于一般、无限事物的结论
经验归纳
列举归纳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排除归纳
肺癌通常是由吸烟引起的
统计归纳
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结论推演出具体的事实或判断
演绎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是学生都有学号。
小前提:李彬是个学生。
结论:所以李彬有学号。
假设演绎
将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推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具体做法
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
2.概括观察的结果,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再运用逻辑推演从该理论中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即理论假设;
3.通过观察,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理论假设,如假设被证实,则理论命题成立,若假设被证伪,则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辩证关系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贡献
提供研究视野和概念框架。
指导研究方向。
提供研究解释。
依据理论为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各种联系提供一种解释,将零散的研究结果提升为科学的研究结论。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为理论服务——被动地检验理论、证实理论
开创理论
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开创某种理论的至关重要的基础。
霍桑实验——非正式组织
重整理论
在实际社会调查中,发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未注意的事实。这些事实提出新的变量,迫使研究者把这些新的变量与一个具体的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原有概念体系的扩展和改善。
扭转理论
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有助拓展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形成新的理论兴趣点,不断为研究者打开建立新理论的窗口和途径。
澄清概念
界定清楚楚概念的内涵经验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对概念进行界定。同时,经验研究还通过对变量的选取和指标的确定来澄清概念。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创新点
大多数被证实,小部分被证伪,形成创新点
假设
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
建设理论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形成可检验的关于客观规律的陈述
如何建立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社会现象有规律,规律之所以重要在于
对社会现象的预判(预案)
对自我行为的预期
规律=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积累
从常识到理论
理论语言
用概念表述理论
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教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
用变量表示理论
教育质量越高,成年成长的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