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调查第十章
社会调查第十章实验调查法思维导图,实验者按照一定的实验假设,通过改变某些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认识实验对象的特性、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
编辑于2023-09-06 17:17:56 湖北省社会调查第十三章统计分析思维导图,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处理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简化和描述数据资料,揭示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并进而推断总体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
社会调查第十一章网络调查法思维导图,网络调查,又称为网上调查、在线调查,是指通过互联网及其调查系统把传统的调查、分析方法在线化、智能化,简言之就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问卷调查。其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用户、调查系统、参与人群。
社会调查第十章实验调查法思维导图,实验者按照一定的实验假设,通过改变某些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认识实验对象的特性、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社会调查第十三章统计分析思维导图,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处理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简化和描述数据资料,揭示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并进而推断总体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
社会调查第十一章网络调查法思维导图,网络调查,又称为网上调查、在线调查,是指通过互联网及其调查系统把传统的调查、分析方法在线化、智能化,简言之就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问卷调查。其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用户、调查系统、参与人群。
社会调查第十章实验调查法思维导图,实验者按照一定的实验假设,通过改变某些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认识实验对象的特性、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
第十章 实验调查法
第一节 实验调查法概述
科学实验的要素
实验条件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实验中,将现象或条件简化或纯化在实验中,将短暂或悠长的、过强或过弱的现象或条件“正常化”
实验对象
在实验条件下,用于干预、对照的对象
实验效应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到近代物理学时代,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和技术
巴普洛夫实验
用实验法探讨行为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从对胃液化学机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研究
如何知道狗的唾液的分泌是事物刺激引发的,而不是其他。
暗示: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对照组
食物在多大程度引发什么程度的唾液分泌?
暗示:需要对刺激前后的唾液水平进行测量,前,后测
实验方法的原理
刺激与反应:自变量(刺激)、因变量(反应)
用狗做实验,纯化并强化的现象,需要做
纯化对刺激所产生的效应的测量
抽象后的要素
用对照组,排除其他因素给效应带来的影响
用前测,排除给予“干预”之前的效应带来的影响
用后测,观察“干预”之后的效应
实验调查法的概念
实验者按照一定的实验假设,通过改变某些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认识实验对象的特性、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
实验调查法的主要特点
调查活动的实践性
调查对象的动态性
调查环境的可控性
调查目的的因果性
调查方法的综合性
调查过程的可重复性
实验效果的可检测性
实验调查的基本要素
实验者,即实验调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
实验主题,即实践所要回答的问题和目的。实验假设,即实验者用来指导实验活动的理论假设。
实验对象,即实验调查所要影响、认识的客体,它们往往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这两类对象。
实验环境,即实验对象所处的各种自然、社会条件的总和,它们可分为人工实验环境(如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环境(如现场实验)。
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一定的实验控制活动,它们在实验调查中被称为 “实验激发”或 “实验处理”“实验控制”。
实验效果,亦称实验效应,即由于实验活动(实验激发)而引起的实验对象的各种变化。
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做的检查或测定,分为实验激发前的检测(简称 “前测”)和实验激发后的检测(简称“后测”)
实验调查的一般程序
确定实验主题→提出理论假设→以理论假设为指导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实验对象实施前测→通过实验激发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自然、社会条件或环境→产生实验效果→对实验对象实施后测→整理前测和后测的对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得出实验调查的结论→写出实验调查报告。
实验调查法的种类
按照实验环境的不同
实验室实验
在人工“纯化”环境中的实验,实验者根据研究目的设置实验环境,并对实验过程实行完全有效控制。
现场实验或称自然实验
在现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环境、实验过程及其变化只能实施部分控制。
按照实验对象和实验者对实验是否知情
单盲实验
不让实验对象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而由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
双盲实验
不让实验对象和实验者知道正在进行实验,而由第三方(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
按照实验组织方式的不同
单一实验组实验
实验组控制组实验
多实验组或多控制组实验。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探索性实验
检验性实验
按照实验内容的不同
心理实验
教育实验
法律实验
经济实验
军事实验
政治实验
实验调查的原则
自愿原则(首要原则)
实验对象的自愿参与和积极合作,是实验调查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知情原则
实验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基本情况,以及实验调查的结果,都应让实验对象知晓。
保密原则
从尊重实验对象的隐私出发,实验调查应该遵守保密原则,最好是匿名进行,起码对实验对象不愿公开的经历或状况严守秘密。
道德与法律原则
实验调查有一条底线,就是必须遵守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第二节 实验调查方案的设计
实验设计的步骤
识别和陈述研究问题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并形成一个清晰的、可实施的问题陈述。研究问题的识别与陈述,通常需要借团队之力,以团队形式完成,以期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清单。
选择反应变量
在选择反应变量中,研究者应确定该反应变量提供了关于待研究问题的有用信息。研究者常选择被测量特征的均值或标准差作为反应变量,也可能同时选择多个反应变量。
因素、水平和范围选择
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潜在设计因素、干扰因素两类。通常假定,潜在设计因素所产生的效应是相对较小的。与此相反,干扰因素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效应,必须加以考虑。
还必须考虑对因素施加实验处理的特定水平和因素变化的范围,以及因素如何控制,其变化如何测量。
选择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选择包括考虑样本容量(实验重复量)、实验实施顺序,决定是否采用区组设计或随机化处理。
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中最关键的是仔细监测实验流程,确保按照计划实施,进而确保实验效度。
数据的统计分析
实验收集的数据通常需要使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将想要回答的问题设计成假设检验的框架。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借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
结论和建议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得关于结果的实证结论,进而形成行动建议。
实验设计的类别
单一实验组设计
概念
单一实验组设计,也称单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通过实验激发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得出实验结论。
具体步骤
选择实验对象
对实验对象实施前测
实验激发,即实施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
对实验对象实施后测
得出实验结论,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后测-前测
实验组控制组设计(古典实验)
具体步骤
选择实验对象
选择实验环境
前测
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对控制组不给予实验激发
后测
得出实验结论,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前测)-控制组(后测-前测)
多实验组或多控制组设计
多实验组设计
选择若干批实验对象组成若干实验组
在各自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实验
通过检测实验激发前后的变化,各组做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对比研究各组的实验结论,得出总实验结论。
多控制组设计
为了离析、排除心理预期、交互效应的影响,可进行实验组、双控制组设计和实验组、三控制组设计,其特点是对不同控制组的前测和实验激发做出不同安排。
实验设计的分组方法
随机方法
随机分组
随机选择实验组
非随机配对
针对实验特征进行配对分组
随机选择实验组
准实验设计
多点研究的随机化
如果对照组和项目组在同一研究地点,譬如针对单身母亲的研究,那么两组成员之间的知晓问题就很难控制
一个项目在空间上有多个点,就可以采用不同项目点作为对照组
实验设计的类别
等组前后测设计
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利与弊
可以控制影响内在效度的如:历史、成熟、测量、工具、回归、选择性偏差、对象流失等因素
但是,在“外在效度”影响因素的控制还有问题,如“对测量的反作用”
等组后测设计
E与E2实验组
E与E4实验组
干预前,两组都没有前测
实验组接受干预(T),对照组不接受干预
干预后,两组都接受后测(E2/E4)
对实验结果的计算:E2-E4+
利与弊
控制了等组前后测设计中的外在效度难题
难以控制一些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如选择性偏差等
多因素随机设计
自变量及每个自变量的变化水平,构成了多自变量条件下的多影响因素
例如
2×2设计
两个自变量:A、B
每个自变量有两种干预:a、b
共4种可能的干预组合,即Aa、Ab、Ba、Bb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组,随机选取其中的一组,让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接受4种干预
干预的顺序,由随机方法确定
实验设计的检验
实验设计的核心问题:效度
实验程序检验
与既有理论对照检验
用重复实验检验
统计检验
常用的统计检验
涉及分布均值的检验,一般用t检验
涉及比值关系的检验,一般用卡方检验
涉及总体之间的方差关系,一般采用F检验
第三节 实验误差问题
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
来自实验者自身的误差
急于求成心理和替代补偿心理。
来自实验对象的误差
对实验对象的选择缺乏代表性,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具有可比性
对实验活动不适应、不合作或不认真。
受实验活动 “污染”,而产生某些反应性心理或行为。
受群体性心理效应影响,对实验激发形成某些相同或近似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自身不断成熟和变化。
由于种种原因中途退出实验活动,从而使实验计划变形,甚至被迫中断。
来自实验环境的误差
实验组、控制组所处实验环境不可能完全匹配,甚至很难相近或相似。
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例如,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集约化实验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
经济环境变化的干扰。
政治环境变化的干扰。
来自实验激发的误差
在社会实验中,例如,在农村村民自治实验中,实验激发(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强度、广度、深度等难以做到完全相同,因而对实验过程和结果会产生不同影响。
来自实验检测的误差
实验检测(包括前测和后测)的工具及其灵敏程度不可能保持绝对一致,检测人员的操作方法及熟练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实验检测的过程不可能绝对相同,实验对象对实验检测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强化或弱化)。
此外,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可能是其从原先极端的位置向平均数回归的效果,这容易让人误判为实验激发的效果,此即所谓的统计回归效应。
减少实验误差的途径和方法
慎重选择实验调查的领导者
组织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要兼具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深刻的人文关怀。
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勇于创新。
要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多政治、法律知识,较强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正确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被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复杂事物来说,被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
有效控制实验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
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
正确检测实验效果和科学评价实验结果
对实验效果的检测
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评价实验结果
一是内在效度评价,即对实验结果说明问题的正确程度做出评价。
二是外在效度评价,即对实验结果的推广适用程度或正确程度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