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中国教学史》思维大纲
考研333 参考书中国教学史(第四版)孙培青 (原始社会,古代,近代)时间大纲线 线性大纲,面性大纲后续陆续更新……
编辑于2023-09-07 09:41:45 浙江省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
私有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
心里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前期(母)
教育内容(原始、生产、生活)p3-6
末期(父)
背景
部落显贵世袭
内容:军、礼、道
手段:强制
文字产生
学校萌芽
成均(乐教)
庠(养老)
夏
奴隶
禅让制➡️世袭制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
学校
序(射箭)
校(驯马)
商
甲骨文(工具)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学校
小学
大学(瞽宗)p13-14
夏、商的教育
西周
奴隶(鼎盛时期)
宗法制、分封制
教育现象:学在官府
学术官守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雪、而民无学
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生活技能、生活习惯)大于7岁
大学与小学(道德、行为准则)(8-15岁) p19
国学与乡学
考核与奖惩(德)
官师合一
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
宗法制
射御
军事
书数
文化、基础技能
春秋战国
奴隶主(私)
春秋
教育制度
官学衰费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私学兴起
兴起原因
诸侯➡️人才
地主,扩大经济利益,政治地位
私学的历史特点
社会阶级基础
主办者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育场所
p28
教育思想:孔子
述而不作
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艺” 《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好学求是
道德教育
思想 礼、仁
原则/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改过、内省
p42-45
教师观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历史影响(p47-48)
战国
教育制度
官学:稷下学官
性质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高等学府
不治议论
特点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物+政)
历史意义
促进战国时期学术的发展
显示古人独立性和批判性精神
创造一个出色教育典范
私学
养士之分盛行
礼贤下士
百家争鸣
p51-54
私学发展
教育思想
儒家
孟轲
亚圣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性善论”——扩充“善性”
仁政 仁者无敌
教育目的 “明人伦”
理想人格:大丈夫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论教学
“深造自得”(思维)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历史影响
荀况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性恶论”——“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王+霸
外铄论
教育目的“大儒”
教育内容:儒经
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闻见、知、行
教师观
尊师
历史影响
墨家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素丝说”
人性观
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
博乎道术
变乎言谈
厚乎德行
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历史影响
道家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道法自然”
剥离
理想人格:“逍遥”
精神
学习方法:怀疑
历史影响
法家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绝对的“性恶论”
人性观
荀子➡️能抢救
法家➡️不能抢救(绝望)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历史影响
《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教育著作
p92 《礼记》
《大学》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
(目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性与教
中庸
择中
完善自身的途径
“自诚明”/“尊德性”(内)
“自明诚”/“道问学”(外)
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学记》
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问题的著作
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p98)
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p98-99)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教师观(p99-100)
《乐记》
秦朝
教育政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文字
李斯(小篆)《仓颉》
严禁私学
吏师制度
汉朝
文教政策
汉初:各家病存,推重“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儒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措施
设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p111)
太学
“经明行修”
鸿都门学
文艺
宫邸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郡县制、郡国学
私学
书馆
经官
经学教育(p115-118)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教育思想
董仲舒
儒
阴阳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教育实践:《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教育思想
人性观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绝大部分)
斗筲之性
论道德教育
德教是立政之本
内容:“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原则与方法
重义轻利
以仁安我,以义正我(自觉)
必仁且智
论教学
内容:儒经
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静思要旨
历史影响
王允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人性观
正性、随性、遭性
教育作用
改造人性
决定人性发展方向
改造社会(间接)
教育目标:“文人”、“鸿儒”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拒师
历史影响
魏晋南北朝
魏晋
教育制度
三国时期
魏
蜀
吴
两晋
西晋
国子学
中央、贵族
东晋
教育思潮
玄学教育思潮(p144-149)
儒、道
教育思想
傅玄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人性观(善、恶)
教育的作用:扬善抑恶
论学校教育
论道德教育
历史影响
南北朝
教育制度
南朝
宋
四馆与总明观
齐
梁
陈
北朝
北魏
官学
p141
北齐
北周
教育思潮
颜之推
教育实践:《颜氏家训》
系统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教育思想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教学目标:培养治国人才
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德与艺
德:仁义道德
艺:广博的知识
儿童教育
原则与方法
及早施教
严慈相济
均爱
重视语言教育
重视品德教育
主张体罚
内容
语言学习
道德教育
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清谈之风;勤学、切磋、眼学
历史影响
隋唐
文教政策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任立私学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体系
官学
中央官学
专设“六学一馆”
太常寺
国子寺➡️国子学/监
管理制度
入学
学理
教学
考核
督责和惩罚
休假
p165-167
附设学校(实科学校)
地方官学
私学
初级私学
高级私学
书院(创立于唐)
特点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历史进程
隋:产生
唐:发展
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策问:治国 诗赋:文学创作
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教育交流
新罗
日本
韩愈
教育实践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教育思想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选拔人才(论学校教育)
用德礼而重学校
学校任务:训练官吏
整顿国学
恢复发展地方学校
培养人才(论教学)
指导思想:儒学
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多度博学、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论师道(《师说》)
学者必有师
教师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主张“学无常师”
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历史影响
宋
兴文、抑武
文教政策(三次兴学)
范仲淹:庆历兴学
王安石:熙宁兴学
蔡京:崇宁兴学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
三舍法
外、内、上
地方官学
苏湖教学法(分斋教学法)
经义斋、治事斋
私学(书院)
发展:正规化、制度化
代表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
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蒿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特点
官倾
科举制度
扩大名师
“三年一贡举”
时
殿试成为定制
建立新制——锁院制、别头试、糊名法、誉录制
蒙学教育
宋元
内容
初步的道德行为
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
教材
识字
伦理道德
历史
诗歌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
方法
教育思想
王安石
教育实践:主持“熙宁兴学”
教育思想:崇尚实用
教育目的: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
人才理论
历史影响
朱熹
理学➡️儒
教育实践
教材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变化气质
教育目的:明人伦
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道德教育
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历史影响
辽金
教育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元朝
少数民族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
省斋等第法、积分法
三舍法
地方官学
社学
私学(书院)
官学化倾向更加的明显
积极提倡
加强控制
科举制度
特点
影响
明
文教政策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先
广设学校,培养人才
南京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理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国子监
肄业➡️监生
监生历事制度
实行积分法
地方官学
儒学
专门学校
社学
(文、法、习、习惯)➡️强
特点
地方➡️中央
私学(书院)
发展:沉寂——勃兴——禁毁
代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讲会制度化
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科举制度
建立科举定式
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教育思想
王守仁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致良知(“学以去其昏蔽”)
道德教育
目的:明人伦
方法
静处体悟
事上磨练
知行合一
省察克治
内省
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
主张
揭露和批判传统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内容:“诗歌”、“习礼”和“读书”
原则方法:“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历史影响
清(鸦片战争前)
文教政策
崇儒家经术,倡程朱理学
广兴学校,严定学规
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
国子监
崇学、觉罗学
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算学、俄罗斯文官
地方官学
府、州、县、卫学
六等黜陟法
社学、义学、井学
私学(书院)
发展:官学化愈加严重
代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兼顾教学、研究,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科举制度
科举为“国家抡人才大典”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目的:科举中式
内容空疏无用
管理松弛
教育思想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天下为主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经学、史学、诗文、天文、数学、地理
广泛、实用
教学思想
力学致知
实践
学贵适用
学贵独创
论教师
议论政
学校教育
“公其非是于学校”
人人议政
民主思想
历史影响
王夫之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治国之本、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人性➡️日生日戎
论教学思想: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以为攻”
道德教育:立志、自得、力行
论教师
要求
热爱
知识
道德品质
历史影响
颜元
实学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对传统教育的批评
脱离实际
义、利对立
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教育目标:实才实徳
教育内容:“真学”、“实学”
“六府”
“三事”
“三物”
(p292)六斋教学
文事斋
武备斋
经史斋
艺能斋
理学斋
帖括斋
教学法:“习行”
历史影响
清朝后期的教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背景
传统教育的困境
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不切实用、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教会学校)
从“学校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
发展
p307-308
代表:英华学院、马礼逊学校、宁波女塾
课程: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
性质和影响
教育改革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对儒学的批判
对文字、文风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地主阶级
改革派
(鸦前)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多样化)
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目的、内容(民生日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19世纪60-90
洋务学堂
新式学堂
类型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官
p316-318
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技术实业学堂
特点和意义
概况
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内容:“西文”“西艺”
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组织形式:分年课程计划、学制年限、班级授课制
特点
分散,缺乏全国性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末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管理沾上了封建官僚习气
意义
形式上引入资本主义因素,初具近代教育特征
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制
留学教育
美、欧(英、法、德) p321-326
清末新政
1900
清末学制的建立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废科举,兴学堂
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中央:学郎 地方:提学使司
留学教育
留日高潮的兴起
留美:“退款兴学”
资产阶级
早期改良派
19世纪70
全面学习西学
改革科举制度
建立近代学制
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
中日甲午后
康、梁、严
维新教育的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革命派
批判封建教育
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的教育定位
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教育思想
洋务派
张有洞
中体西用
代表作:《劝学篇》
内(本)、外(通)
“中体西用”思想
含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旧 西:新(政、艺、史)
历史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传播;改变了单一的教育结构
局限:本质维护封建制度与意识形态;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
维新派
康有为
教育改革主张
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废科举
大力创校,改传统教育内容,授科学技术,培创新人才
代表作:《大同书》 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历史评价
梁启超
论教育作用和宗旨:“开民智”、“兴民权”
教育改革主张
变科举,兴学校
师范学校
倡导女子教育
改革儿童教育
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
论学校教育制度
论教育经费
严复
进化论➡️天演论
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民国成立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教育方针与政策
1912.2
注重道德教育
辅之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忠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美感、世界观
教育制度
成立教育部
壬子癸丑学制
学制体系
三段四级
特点
缩短学制年限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
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不采纳中学文、实分科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
课程标准
小学习
中学校
师范学校
学制的调整
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
经学教育内容的增添与复废
历史影响
国民第一个学制、民国初期中心学制
教育思想
蔡元培
教育实践
改革北京大学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贯彻“思想自由,兼融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德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举制(学分制)
教育思想
教育方针“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
体
实利主义教育
智
公民道德教育
德
世界观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现象(政治) 实体(超越政治)
美感教育
美(途径)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历史影响(378)
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
背景
新文化运动
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改革
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的实用化
教育的科学化
教育改革
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p386-389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
p412-4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工农教育
工人教育
农民教育
干部教育
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
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
教育制度
1922年“新学制”
壬戌学制
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体系
六三三分段法
美国
特点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核心,新学制精神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利于其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附则”
注重天才教育
注重特种教育
课程标准
小学
初级中学
高级中学
评价
教育改革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内容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问题教学法+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动性 p398
道尔顿制
原则
自由
合作
时间预算
公约
文纳特卡制
个别教学
目标
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
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个人的社会化
养成儿童普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打破了班级形式,彻底个别化教学
特点
社会进度需要,生活教育
个性发展和解放
收回教育权运动
过程
结果
没有彻底收回,但是淡化了宗教色彩
促使教会学校的本土化于世俗化
p405-412
教育思潮
背景+内容+评价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思想
李大钊
李大钊
论教育本质
倡导工农大众的教育
倡导青年教育
恽代英
论教育与社会改造
社会的目的和需要
论教育的改造
儿童教育
中等教育
p425-426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
教育政策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
“战时须作平时看”
《中华民国宪法》德教育相关规定
教育制度
具体内容
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别
“戊辰学制”
对1922新学制的修改与补充,框架一致
管理措施
“整饬学风”与训育制度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毕业会考制度
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p445-450
教育运动
民主教育运动
教育思想
1927-1948
杨贤江
青年教育(全人生指导)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智能:批判“三论”
“教育救国”论
“教育万能”论
“先教育后革命”论
教育的涵义:批判“四说”
教育独立
教育中正
教育清高
教育神圣
“全人生指导”
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具体内容
核心: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必须学习
拥有完美的生活
晏阳初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根本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主导
家庭式教育
辅助
社会式教育
延伸
“化农民”和“农民化”
化农民:目的
农民化:途径
梁漱溟
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理论
中国问题的症结:文化失调
解决途径: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乡农学校)
教育内容
共有的课程
识字、唱歌、精神讲话
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乡村教育
黄炎培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作用
理论价值
教育和社会影响
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作用
地位
一贯的
整个的
正统的
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方针
社会化
科学化
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陈鹤琴
幼儿教育(活教育)
“活的教育”实验
“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含义
组织形式:“五指活动”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原则
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主体性
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判研讨
陶行知
生活教育论
教育实践
办教育的根本原则:真心诚意为劳苦大众及其子女办学教育
教育成果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晓庄学校
小先生制
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
形成
“生活即教育”(核心)
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教学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
在劳力上劳心
“有教先学”、“有教有学”
否定注入式教学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时期
教育政策与方针
苏维埃根据地
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
总方针: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
教育政策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民办公助”
群众教育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基本观点
方针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解放战争时期
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
实施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制度
苏维埃根据地
干部教育
干部训练班
干部学校
中层干部学校: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级干部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
成人教育
文盲 军:连队 地方:村
儿童教育
列宁小学
抗日民主根据地
干部教育
中级干部学校
高级干部学校
代表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政治思想教育
内容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
教育有组织性、纪律性、反对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
教育深入基层,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
教育接近工农、服务工农、反对瞧不起的意识
途径
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学习党内斗争文件,提高党性意识
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
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
启发式
研究式
实验式
“活”的考试
其他学校: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
普通教育
办学形式:按需要因地制宜
教育内容
适应战争需要
注重战时政治教育
社会教育
重心:成人教育
组织形式:冬学、民众学校(民校)、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组)、读报组、救亡室等
解放区
中小学教育
正规化
高等教育
办抗大式训练班
原有大学进一步正规化
创办新大学
教育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
安排各类教育发展,正确处理特定环境轻重缓急,保证满足最迫切需要
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战争需要
教学组织安排上,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当时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观点、劳动知识技能学习
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依靠群众办学
群众教育由群众自办
依靠群众力量办普通小学
教学内容、学习时限、教学组织都考虑群众工作实际需要
原则: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群众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