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学线虫纲—钩虫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学线虫纲—钩虫,制作精良配图,我还有寄生虫全套
本导图概述了泌尿系统(肾和肾小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形态。简单明了,医学生必备。
本导图清晰详细地概述了酶的结构特点、酶的调节、酶的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等。
本思维导图概述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思路清晰明确,是学习和复习必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钩虫
概述
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
寄生于人体的主要两种
十二指肠钩虫
兔、猪、牛、羊等可作为其转续宿主
致病性更大
美洲钩虫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上段
吸食血液造成以贫血为特征的钩虫病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成虫
圆柱形,虫体细长
长约1cm
活体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前端有发达的口囊
口囊内有尖锐牙齿或切板样锐器
损伤肠粘膜
口囊下连咽管
官壁肌肉发达
肌肉收缩形成肌桶样作用
把血液吸入消化道
前端有3组单细胞腺体
头腺
分泌抗凝素、AchE
咽腺
分泌AchE、蛋白酶、胶原酶
排泄腺
分泌蛋白酶
阻碍宿主凝血,造成血液大量丢失
雌雄异体
雌虫
较大,尾端呈圆锥形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雄虫
较小
生殖系统为单管形
尾端膨大,角皮延伸形成膜质“交合伞”
肌性辐肋支撑
背辐肋
侧辐肋
腹辐肋
两根细长的交合刺
鉴别
略大
长10-13mm.宽0.6mm
长8-11mm,宽0.4-0.5mm
体型
前后端均向背侧弯曲,呈“C”形
口囊
大而深
腹侧缘有2对尖锐的钩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支分3小支
交合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阴门
雌虫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略后
尾刺
雌虫末端有尾刺
略小
长9-11mm.宽0.4mm
长7-9mm,宽0.3mm
前端弯向背面,后端弯向腹面,呈“S”形
腹侧缘有1对半月形板齿
撑开时较扁,呈椭圆形
背辐肋在基部即分2支,每支分2小支
交合刺一根末端形成钩,与另一根末端合并包于膜内
雌虫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略前
雌虫末端无尾刺
虫卵
60μm×40μm,椭圆形
无色透明,卵壳极薄
新鲜粪便中虫卵内卵细胞数多为2-8个
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间隙
便秘或粪便防止过久→卵细胞继续分裂→桑葚胚
两周钩虫虫卵形态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分
幼虫/钩蚴
分为3期
刚孵出-第一期-杆状蚴
长约0.23mm
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口腔细长,有口孔
能摄食(细菌、有机物)
蜕皮后-第二期-杆状蚴
长约0.4mm
再蜕皮-第三期-丝状蚴
长约0.5-0.7mm
体表有鞘膜
口腔封闭,不摄食
与咽管连接处有两角质矛状结构,称口矛
助于虫体穿刺
虫种鉴别
生存环境
绝大多数生存在1-2cm深的表层土壤
常聚集性活动
也可借助水面张力或植物向上爬行
抵抗能力较强
明显向温性
生活史
两种钩虫生活史基本相同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借助口囊吸附于肠粘膜→钩齿/板齿咬附肠粘膜,吸食宿主血液→交配后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温暖潮湿,荫蔽,有机物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分裂→24-48h孵出第一期杆状蚴→48h内蜕皮成第二期杆状蚴→5-6d后再蜕皮成丝状蚴(感染期幼虫)→与人体皮肤接触,受体温刺激后活动力增强(或直接误食)→咽管腺分泌的胶原酶→经毛囊、汗腺孔或皮肤破损处钻入人体(30min-1h)→在皮下组织停留24h→进入小静脉/淋巴管→经腔静脉都右心→经肺动脉到肺,穿cap.入肺泡→借纤毛摆动移行至咽喉→吞咽入肠道→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从钻入皮肤→产卵:需5-7周
日产卵
十二指肠钩虫:1万-3万
美洲钩虫:5千-1万
成虫一般在人体内存活3年左右
致病
幼虫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侵入皮肤造成
俗称“着土痒”
多见于足趾、手指间
属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肺炎
幼虫在肺部移行所致
咳嗽、哮喘、咳血、畏寒发热等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X线可见肺部浸润性阴影
消化道症状
散在出血点和小溃疡
片状出血斑
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黑便等
易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钩虫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吸血活动造成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得不到及时补充→Hb合成速度<红细胞生成速度→RBC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症状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乏力、反甲、水肿、贫血性心脏病等
机制
借助口囊咬附,肌桶作用抽吸血液
分泌抗凝素和多种酶
阻碍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
咬附部位伤口不断渗血
渗血量与吸血量相当
血液迅速经钩虫消化道排出
时常更换部位
旧伤口持续渗血
损伤肠粘膜,影响铁吸收
加重贫血程度
吸血量
0.14-0.26ml/条/d
0.02-0.1ml/条/d
异嗜症
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瓦块、煤渣、破布、纸片等
机制:缺铁而出现的神经变态反应
大多服用铁剂后症状消失
婴儿钩虫病
腹泻、柏油样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肝脾肿大,皮肤粘膜苍白
严重贫血,合并症多
诊断
钩蚴性皮炎病史对诊断有意义
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获虫卵或得到幼虫是确诊依据
方法
首选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
比重小,检出率高于直接涂片法
钩蚴培养法-查幼虫
一定条件下孵出钩蚴
丝状蚴形态不同→鉴别
流行
地理位置
世界性分布
尤其热带、亚热带
十二指肠钩虫常见于我国北方;美洲钩虫常见于我国南方;多数流行区为混合感染
传染源
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
旱田农民、煤矿工人易受感染
防治
治疗
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
预防
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