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2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002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的思维导图,如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用以阐释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探求自然规律的系统论和方法论。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 行——五种基本物质元素行列次序及运动变化
编辑于2023-09-10 18:01:47 湖南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002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元气论(了解)
气指自然界任何现象,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性,即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气是物质与精神混沌的、统一的状态
分类:气;元气;精气 基本特征: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感应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或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阴和阳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的,无形的(如气),亢奋的
阴: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的,有形的(精,血),抑制的
属性特点
抽象性——阴阳属于抽象概念,而非特定事物或现象 相对性——相对性是根据对立面确定的,不是绝对和恒定不变的 普遍性——宇宙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概括 可分性——事物阴阳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上午太阳渐升属阳中之阳,下午日落西山属阳中之阴,上半夜夜色渐重属阴中之阴,下半夜东方渐白属阴中之阳) 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范畴之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不关联的不能划分阴阳)
主要内容
核心: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关系
对立制约
对立
制约阴阳互相牵制、约束,维持事物动态平衡(春去秋来,寒暑往复,昼夜寤寐)
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功能活动化生物质,物质运动产生功能;气⇆血)
消长平衡
1.阴阳消长平衡是阴阳运动变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2.大多指的是数量或程度上的变化,属于量变过程 3.其根本原理则是阴阳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限度内就是平衡状态。 若消长平衡被破坏,在自然界则灾害,在人则病变。
含义——阴阳运动中量的变化,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减弱或增强运动变化之中
原因
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内容:阴阳消长(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转凉变寒——阳消阴长) 阴阳皆长与皆消(气生血,气虚日久,化血功能衰退,阳损及阴——气血两亏)
转化
前提:消长平衡 依据——互根互用 是量变——→质变
子主题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变的运动方式(物极必反) 举例:乐极生悲、寒极生热;阳热(实)证→阴寒(虚)证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机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解释机体组织(物质)与功能的基本关系
阴精(物质)阳气(功能) 阳气→促进物质新陈代谢;阴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阳主升,阴主降,人体阴与阳的升降交互运动——升降出入
阐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类型
阴阳偏盛
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以邪气亢盛、正气未虚为特征(实证)
阳盛(阳盛阴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热象 口干、尿少、唇燥——伤阴 阴盛(阴盛阳衰):形寒肢、面白、泻下清稀、脉沉——寒象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自卧、自汗、脉微——伤阳
阴阳偏衰
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以虚弱为特征的病理状态(虚症)
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 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阴阳互损
一方不足或功能减退导致另外一方虚衰或功能减退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指导疾病的辩治用药
指导辩证
确定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滋阴药)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指导疾病预防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五行学说
含义: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用以阐释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探求自然规律的系统论和方法论。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 行——五种基本物质元素行列次序及运动变化
主要内容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事物的五行归类
直接归类法(取象类比法)
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例:东方——旭日东升,充满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类似,故归属于木
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
推演——以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例:肝喜舒展而主升,五行属木,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故肝、胆、目随肝归于木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以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探索和阐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或内部的自我调控机制
五行相生(“母子关系)
资生、助长、促进 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子主题
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制、制约 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动态平衡)
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三者维持“水-木-火协调平衡)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每一事物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本身又影响整体
五行乘侮(病理状态)
相乘——五行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次序——与相克一致,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五行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反克)
原因——一行过弱,一行过强
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生理功能
阐释脏腑的病理传变
相生传变
母病及子(母虚子弱,eg肾病及肝,因肾精不足肝血两亏,造成精血两虚)
子病及母——疾病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子亢母亢(心肝火旺)
子亢母虚(肝阳上亢,损耗肾阴)
子虚母虚(肺气亏虚→脾失运化)
相克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木火刑金,土虚水侮)
指导疾病辩证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面见青色→口酸→肝病;面见赤色→口苦→脉洪→心病
判断疾病传变趋势:脾虚、青色、脉弦→肝木乘脾土 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盛则传,虚则受”
指导临床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相生关系——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关系——抑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乘侮;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乘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