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通史
高考党建议收藏!下图为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梳理导图,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类,详细地梳理了每个朝代经济、政治和文化情况的脉络,结构清晰明了,欢迎大家收藏使用。
编辑于2020-03-07 17:48:36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
政治
形态:氏族部落
母系→父系
禅让制(生产力低下)→王位世袭制(出现私有,国家雏形产生)
经济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
纺织业萌芽:人工育蚕、丝织技术、麻与葛
早期铜器
彩陶(釉陶——原始青瓷)
早期商业交换(物物交换)
土地政策:氏族公社集体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末期私有制出现土地所有权归国家
文化
甲骨文 结绳记事
奴隶社会
夏 第一个王朝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天下为公”→“家天下(男子血缘为核心)”(公有制→私有制)
建立统治机构和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商
政治
宗法制(血缘为纽带)
世官制
内外服制度(商王为天下共主,但没有绝对权力)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青铜——权利与地位象征
经济
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青铜偶尔作为生产工具出现
商业初步发展
文化
文字行成完整体系
周
东周政治
分封制
以宗法制为基础,层层分封,大宗小宗
分封对象:姬姓王族子弟为主体(燕、晋、鲁)、先代贵族(宋、陈)、功臣(齐、秦)
诸侯权利与义务
权利:在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定期朝贡述职、军赋力役、随从作战、镇守疆土并交纳贡赋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乐制(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依据)
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政治
原有制度瓦解,诸侯争霸不断
各国变法(时代潮流;士阶层活跃)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承认私人对土地所有权)
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制定《法经》
▲商鞅变法
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性
重农抑商(对封建社会深远)
统一文字、度量衡
奖励军功,提高战斗力
户籍制度、连坐法(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郡县制(起源处)
“燔诗书而明法令”、▲秦律
经济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产生)
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人工冶炼铁器(春秋晚期)、淬火工艺(战国)
西周骨贝铜贝,春秋战国商业良好发展,出现富贾、商业中心
井田制瓦解(原因)
生产力水平提升,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兼并战争不断,土地买卖盛行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
文化
▲百家争鸣
背景(争霸、铁犁牛耕、变法与士阶层、私学)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仁(爱人、德政)”、“礼(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首倡私学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视教育)”
荀子:吸收各家思想“王道”“仁义(双向)”“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主观能动性)”
道家
老子:“道是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
庄子:齐物论
法家
集权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事异则备变 :主张变法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意义:思想解放运动、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段、奠定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指南针、《石氏星表》、《诗经》、楚辞
封建社会
秦
政治
皇帝制度(核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公六卿制
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
朝议制度: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限制皇权泛滥
经济
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文化:焚书坑儒
汉
政治
中外朝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推恩令
察举制:标准为品德和才能,但由官举荐具有封闭性,权操于上
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员及豪强地主
经济
垄断盐铁,打击大贾商人
耧车、一牛挽犁、井渠
纺织技术发达“丝国”,对外贸易、煤炭炼铁、水排、东汉晚期青瓷器
设立专地进行集中贸易
文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
“春秋大一统”,思想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价值观:儒学世俗化、制度化
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选儒士为官——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蔡伦改进造纸术、《氾胜之书》、《伤寒杂病论》、汉赋(恢弘文化气度)
魏晋南北朝
政治
朝代更替: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方;北方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士族制度:士族与庶族
九品中正制:初有选贤之意,后变质以门第为标准
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民)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中国经济新格局)
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人口南迁
先进的生产技术
民族融合
统治者推行政策
冶炼技术:灌钢法 翻车、戽斗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危害)
草市
文化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建安文学 陶渊明 乐府诗歌
钟繇楷书 王羲之 王献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政治
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集体讨论政事、相互牵制与监督、六部分理政事
保证皇权独尊、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权臣专权、对君权一定的制约作用
部门之间相互责难,影响政府效能
▲科举制(利弊)
府兵制(寓兵于农)→募兵制
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战争
经济
曲辕犁,筒车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中外经济交流
柜房、邸店
鬼市
文化
三教并行
雕版印刷术、火药
唐诗
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五代十国
北方(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乱
十国(南方):吴越、南唐、北汉等十国,较稳定
宋
政治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削弱权力(冗官、冗费、冗兵)
王安石变法
御史台、提点刑狱司
经济
水转翻车
棉花种植推广
最早的纸币“交子”、煤用作燃料冶炼
“市”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性市镇兴起;瓦肆、勾栏
不抑制土地兼并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出现重商思潮
文化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宋词
赵孟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元
政治
行省制度及意义
中央与地方、集权分权相结合、民族融合、省制开端
西南土司制度、宣政院
御史台
经济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商业大都会
政治中心北移,长途贩运兴盛
市舶司、马可波罗
文化
元曲(元杂剧关汉卿)
明
政治
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制度
内阁不是一级国家机构
无行政权,不能统帅百司,权力来自皇权
对皇权无实际制约作用
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八股取士(思想专制)
经济
新航路开辟,新物种传入
地域性商帮、会馆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政策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货币
文化
儒家思想新发展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继承、为近代提供反封建理论基础;但并未跳出儒学范畴,没有促进社会革新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小说
清
政治
军机处: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理藩院
文字狱
经济
粉彩瓷器
闭关锁国
文化
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