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起着运输物质的作用。
编辑于2020-06-20 09:41:54血液
概述
血液组成
血细胞
血浆
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气体
血浆蛋白 65-85g/L
分类
白蛋白(清蛋白)
40-48g/L
球蛋白
α1-,α2-,β-,γ-球蛋白
纤维蛋白
除γ-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 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
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
与激素结合,延长激素半衰期
运输作用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营养作用
血液的理化性质
比重
全血比重
取决于RBC
血浆比重
取决于血浆蛋白
红细胞比重
取决于血红蛋白
黏度
全血黏度
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黏度
取决于血浆蛋白比容
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最重要)
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缺氧→ATP↓→Na泵失灵→Na留在细胞内→细胞水肿
细胞内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肝疾病→组织水肿
细胞内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
pH
缓冲对
血浆
NaHCO3/H2CO3
红细胞
血红蛋白钾/血红蛋白
肺的呼吸调节
肾脏的排泄
重吸收HCO3
泌H
近曲小管 Na-H交换,闰细胞的质子泵(H-K泵)
集合管
远曲小管
泌NH3/NH4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特性
红细胞呈球形,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降低
变形能力减弱
血沉加快
脆性增加
悬浮稳定性
与血浆成分有关
血沉↑
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风湿免疫性疾病→Ig↑→球蛋白↑
血沉↓
白蛋白,卵磷脂
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
生理情况下,衰老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低,即脆性高,而初成熟的红细胞的抵抗力高,即脆性低。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
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维持PH
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作用
生成
生成所需物质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调节
EPO
贫血时,体内epo增高,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增高,EPO分泌则减少,这一负反馈调节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在脑,心和血管内皮等非造血组织中也存在epo的受体。
促进
肾,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前列腺素
抑制
雌激素,双肾实质破坏
破坏
血管外破坏
肝,脾(遗传球,脾亢),骨髓(MDS,巨幼贫)
血管内破坏
血型不符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RBC寿命)血糖控制水平
白细胞生理
功能
机体防御→发热(肺炎)
中c
是主要的吞噬细胞
游走速度最快,急性炎症早期(24h内)
单核c
血液中是单核c,组织中是巨噬c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骨髓,脾,淋巴结
肝:枯否c
肺:尘c→心衰c
神经胶质c→乙脑→胶质增生
骨:破骨c
表皮c:朗汉斯c
急性炎症晚期(24-48h)
嗜酸c
限制嗜碱和肥大c参与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
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急性虫卵结节
夏科雷登结节体
机体抗寄生虫感染机制
参与支哮的发生发展
嗜碱
参与Ⅰ型变态反应
参与固有免疫
淋巴c
Bc
→浆细胞→Ig(抗体)→体液免疫
Tc
细胞免疫
NKc
固有免疫
血小板生理
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生理特性
黏附
血管损伤后,vWF首先结合于内皮下暴露胶原纤维,引起vWF变构,获得与血小板膜上的GPⅠb/Ⅸ/Ⅴ复合物,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v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GPⅠb/Ⅸ/Ⅴ复合物缺乏→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vWF缺乏→von Willebrand病
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
致密体→ADP,ATP,5-羟色胺,Ca
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vWF,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
临时合成释放TXA2
聚集
需要纤维蛋白原,钙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的参与
当血小板粘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在致聚剂激活下,GPⅡb/Ⅲa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增高,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邻的血小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凝集成团
促进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化酶)
PGI2(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NO(提高血小板内cGMP含量)
GPⅡb/Ⅲa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纤维蛋白原缺乏
→血小板凝聚障碍
吸附
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附着磷脂表面
收缩
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使血块回缩
生理性止血
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血液凝固(二期止血)
血管收缩 黏附 释放 聚集 吸附 凝血 收缩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除FⅣ是Ca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FⅡ,Ⅶ,Ⅸ,Ⅹ,ⅩⅠ,ⅩⅡ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
除FⅢ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且多数在肝内合成 FⅡ,Ⅶ,Ⅸ,Ⅹ的生成需要维K
FⅤ,Ⅷ不稳定
出血倾向
肝硬化→凝血因子↓
慢性肾衰→血小板功能↓
血友病
甲→缺FⅧ
乙→缺FⅨ
丙→缺ⅩⅠ
vWF的缺陷可引起血管性血友病
凝血
凝血因子功能
PT,APTT,CT,TT
出血
血小板功能
BT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FⅩⅡa还能通过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为激肽释放酶而正反馈地促进FⅩⅡa的形成
FⅧa作为辅因子,使FⅨa对FⅩ的激活速度提高
外源性凝血途径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FⅩ生成FⅩa
组织因子又是辅因子,使FⅦa对FⅩ的激活速度提高
激活FⅨ生成FⅨa
FⅨa除能与FⅧa结合而激活FⅩ外,也能正反馈激活FⅦ
在组织因子辅助下,FⅦa也能自身激活FⅦ为FⅦa
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Xa,在钙离子存在下可与FⅤa在磷脂表面形成FⅩa-FⅤa-Ca-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复合物中FⅤa作为辅因子,使FⅩa激活凝血酶原速度提高
凝血酶功能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激活FⅩⅢ,生成FⅩⅢa。在Ca作用下,F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
激活FⅤ,FⅤⅢ和FⅩⅠ,形成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
使血小板活化
血清
缺乏纤维蛋白原,2,5,8,13等凝血因子,增加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原因
血管内皮可以释放前列环素(PGI2)和NO→抑制血小板聚集
内皮细胞膜上有胞酶ADP酶,可以分解释放出来的ADP
内皮细胞可以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
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增强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蛋白质C系统
由肝合成,其合成需要vitk参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
活化的蛋白质C还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主要通过增强抗凝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临床
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与Ca结合,起抗凝作用
体外抗凝
华法林,双香豆素(维k拮抗剂)抑制2,7,9,10等凝血因子抗凝
体内抗凝
肝素
抗凝酶Ⅲ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通过肝素发挥抗凝
体内,体外抗凝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维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
主要由肝产生
激活物
t-PA,u-PA
FⅩⅡa,激肽释放酶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部分小肽具有抗凝作用
纤溶抑制物
PAI-1
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α2-AP
由肝产生
血型和输血原则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
抗体IgM
糖基转移酶决定血型表现型
Rh血型
抗体IgG
当Rh阴性的妇女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
若在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抗D抗原,以避免Rh阴性母亲致敏,可以预防第二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血量和输血原则
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反应,称为配血基本相合,这种情况可见于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AB血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