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这是一个关于第八章:个性倾向性的思维导图,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这张脑图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3-09 20:46:14需要
个性倾向性
概念:又称个性的动力系统,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
需要: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 动机:个性发展的内驱力 兴趣:认识倾向性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中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 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
需要概述
需要的概念: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紧张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人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感到口渴,从而产生喝水的需要)
个体所有的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内部和外部都有,内部是人口渴就要喝水,外部是小学生为满足家长的期待而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人饿了要吃东西,但具体吃什么,人们往往都有各自的选择) 需要是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兴趣、爱好的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素)
需要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往往被称作内驱力,即内部驱动力
需要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类: ①自然需要(直接需要):与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摄食、运动、休息、排泄、母性等) ②社会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威信、道德的需要)
2、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分类: ①物质需要:以物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的需要(衣食住行或者空气阳光等) ②精神需要: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要(对艺术和美的享受,探究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创造发明的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密不可分: ①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 ②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也会刺激物质需要的发展 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①生理需要(最优先的):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水,食物,空气,睡眠) ②安全需要: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稳定、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愿望,相互关心;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同事之间融洽,保持友谊和忠诚或爱情 ④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尊、受到别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个人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其他需要理论
勒温的需要理论(德国心理学家)
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人力图使其恢复平衡状态。(需要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力)
分为需要和准需要: ①需要:客观的生理需要 ②准需要: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毕业时要写论文,写好的信要投入信箱等)
默里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需要是用于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一种权宜的虚构或假设的概念)。这种力量能引起个体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使其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
特点和作用: 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 ②需要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③需要永远作为一种力量推动着活动,它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有三种基本需要: ①生存需要(最基本的):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被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的安全需要) ②关系需要: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 ③成长需要:人要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有的需通过后天学习产生,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次等级。 低级需要的满足会增强对高级需要的追求,高级需要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 人类的需要不一定按严格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以越级。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美国)
人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排列层次和重要性因人而异,如资历高的经历成就需要强烈,对合群需要相对较低)
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随着满足需要对象的扩大而发展(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个人生活和活动、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以及逃避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因人而异。
阶段性:人的需要是随着人所处发展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即吃喝睡;少年时期开始发展到对认识、安全的需要等等)
社会制约性: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受时代、历史、阶级的影响。(经济落后,人们需要的是温饱;经济发展提高,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
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因生理、遗传、环境等因素不同,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年龄、身体条件、社会地位的不同都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不同需要)
兴趣
概念
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功能
定向功能
一个人现在和将来要做的事情往往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它可以奠定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和进取的方向
动力功能
人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学生对某科目感兴趣,就会克服各种困难去研究)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
①与动机密切相关 ②与认知、情绪、意志有密切关系 ③与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有关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一个人的兴趣指向是什么事物(有的人对文学感兴趣,有的人对数学感兴趣)
广阔性: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的程度(有的人兴趣十分狭窄的,对什么都没有热情) 分散性:一个人兴趣易变、肤浅,没有中心兴趣(相反)
稳定性:中心兴趣持续的时间和巩固的程度
效能性:兴趣对人的行动产生作用的大小,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
动机
动机的一般概述
概念: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动力作用: ①激活功能:表现在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容易引起寻觅活动) ②指向功能: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 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③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目标,动机就会停止,如果未达成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
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分类: ①内在动机: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 ②外在动机:由活动的外部因素引起的(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相反,往往带有一定强制性
2、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引起的作用分类: ①主导性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 ②辅助性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弱、不稳定、处于辅助地位的动机
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人的活动动力才会加强
3、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 ①生理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具有先天性 ②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后天性习得(交往、学习、成就动机等)
4、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分类: ①近景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有的人学习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 ②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有的人努力学习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远景动机可分解为许多近景动机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转化为动机满足的条件: ①一定的强度: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 ②适当的客观条件(诱因的刺激):包括物质、社会性的刺激(停留在荒岛上的人很想与他人交往,但荒岛缺少(诱因)对象,那么他的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太强,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使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动机过弱同理)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最早的行为动机理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①詹姆斯(心理学家):把本能定义为无须事先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一种动作官能(饥渴、性本能为生物本能;模仿、竞争、恐惧、建设、母性为社会本能) ②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③弗洛伊德: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力比多),可概括为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另一种是死的本能(萨那托斯),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
驱力理论: ①霍尔(最早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家):驱力减少理论,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原始驱力是不需要习得,来自内部刺激;获得性驱力来自外部刺激,通过学习获得)P120 ②赫尔
强化理论(修正理论): ①斯金纳: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会以后重复出现 正强化:给予被试者奖励性的刺激;负强化相反
行为强化的原则: ①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如被夸奖) ②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年龄、性别、职业等,有的人更注重精神奖励,有的人更注重物质奖励) ③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不要一次设立过大的目标) ④及时反馈(领导对职工提出反馈,可得到正强化的作用) ⑤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动机的认识理论
认识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点、信念、观念等组成,每一个都可看成一个认知元素,所有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详情请见 p122)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和麦克莱兰)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力量 ①追求成功的倾向:当人追求成功的需要大于回避失败的需要,总的成就动机是正值 ②回避失败的倾向:相反
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动的基本动力P122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第1节:需要
第2节:动机
第3节: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