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与耳-组织学与胚胎学
眼与耳-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思维导图,眼分眼球和眼的附属器,耳分外耳和中耳,内耳又称迷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
编辑于2023-09-24 15:42:17 广东眼与耳
眼
眼球
眼球壁
纤维膜
角膜(前1/6)
概述
透明的圆盘状结构
角膜成分(特别是纤维)的规则排列、富含水分、无血管和黑素细胞存在,是角膜透明的主要原因
内无血管和淋巴管
由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以渗透的方式供应
分层
角膜上皮
特征
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基部平坦,表面平整光滑
上皮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因此角膜感觉敏锐
分层(无黑素细胞)
表面
1 ~2 层为扁平细胞
中间
2 ~3 层多边形细胞
上皮基底层
单层矮柱状细胞,具有一定增殖能力
前界层
不含细胞的薄层结构
组成
胶原原纤维
基质
角膜基质
又称固有层,约占角膜全厚度的90%
主要成分为胶原板层
有多层,含较多水分
与表面平行
胶原板层由大量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而成
相邻板层的纤维排列方向互相垂直
胶原板层之间分布散在的成纤维细胞
能产生基质和纤维,参与角膜损伤的修复
后界层
结构似前界层,但更薄
角膜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参与后界层的形成
巩膜(后5/6)
概述
白色
组成
由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而成
质地坚韧
结构
巩膜距
概念
在巩、角膜交界处的内侧,巩膜向前内侧稍凸起,形成一环形嵴状突起
作用
小梁网和睫状肌的附着部位
结构
角膜缘
概念
角膜与巩膜的带状移行区域
意义
临床眼球前部手术的入路之处
特征
上皮较厚,细胞通常超过 10 层
上皮内有黑素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基底层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
可增殖并且补充角膜基底层细胞
结构
巩膜静脉窦
位于角膜缘内侧的环形结构(静脉)
内侧为网格状的小梁网
组成
小梁
小梁间隙
小梁间隙与巩膜静脉窦相通
二者是房水回流的必经之路
血管膜
虹膜
概述
分层(由前向后)
前缘层
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
虹膜基质
较厚,为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
结构
黑素细胞
形态不规则,有突起
胞质内充满黑素颗粒
平滑肌
瞳孔括约肌
围绕瞳孔呈环行排列的平滑肌
收缩时使瞳孔缩小
虹膜上皮
组成
由前、后两层细胞组成
前层
肌上皮细胞,以瞳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称瞳孔开大肌
后层
胞质内充满黑素颗粒
睫状体
概述
虹膜与脉络膜之间,为具有伸缩功能的环带状结构
组成(3层)
睫状肌
属于平滑肌
调节晶状体的位置和曲度
基质
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的结缔组织
上皮(两层细胞)
外层
立方形色素上皮细胞
内层
矮柱状非色素上皮细胞
可分泌房水,并产生构成睫状小带和玻璃体的生化成分
结构
睫状突
通过过大量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睫状小带
睫状小带一端连于睫状体,一端插入晶状体囊内,将晶状体悬吊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睫状肌收缩时,睫状体突向前方内侧,睫状小带松弛
脉络膜
概述
血管膜的后2/3 部分,为充填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富含血管和大量黑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呈棕黑色
玻璃膜
与视网膜相贴的最内层为一均质透明的薄膜
视网膜
以下所述视网膜指视网膜视部
概述
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
分层(由外向内)
色素上皮层
神经层
视细胞层
双极细胞层
节细胞层
特殊结构or细胞
放射状胶质细胞(米勒细胞)
视网膜特有的胶质细胞
细胞狭长,几乎贯穿神经层
细胞核位于双极细胞层,宽大的叶片状突起伸展于神经元之间
放射状胶质细胞具有营养、支持 、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黄斑
中央凹
黄斑中央的浅凹
为视网膜最薄的部分
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
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此处
视锥细胞与侏儒双极细胞之间,以及侏儒双极细胞与侏儒节细胞之间均形成一对一的联系
可以精准传递信号
视盘(视神经乳头)
位于黄斑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
所有节细胞的轴突在此处汇集,并穿出眼球壁形成视神经
视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此处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
1、色素上皮层
组成
由色素上皮细胞构成的单层立方上皮
基底面紧贴玻璃膜
特征
细胞顶部有大量突起伸入视细胞的外节之间
胞质内含大量粗大的黑素颗粒和吞噬体
黑素颗粒
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
吞噬体
其内通常为视杆细胞脱落的膜盘
色素上皮细胞可参与视细胞外节的更新
色素上皮细胞侧面为紧密连接
2、视细胞层
概述
视细胞(感光细胞)
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
结构(三部分)
胞体
细胞核所在部位
众多胞体密集排列成多层,构成视细胞层
外突
垂直伸向色素上皮细胞
其中段有一缩窄而将其分为
内节
是合成感光蛋白的部位
感光物质经缩窄处转移到外节
紧邻胞体
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外节
为感光部位
含有大量平行层叠的扁平状膜盘
构成
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
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
连接纤毛
缩窄处的内部为纤毛样构造
内突
内突末端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根据外突形状和感光性质可将视细胞分为
视杆细胞
概述
主要分布
视网膜的周围部
感受弱光
数量多(远多于视锥细胞)
细胞特征
视杆细胞较细长,核较小、染色较深,外突呈杆状(视杆),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
膜盘
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而独立
膜盘的更新
膜盘不断更新,由外节基部向顶端推移,顶端的膜盘则老化脱落,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
感光蛋白
视紫红质
概念
膜盘上的感光蛋白称视紫红质
组成
11-顺视黄醛
合成原料
维生素 A
夜盲症
当人体维生素 A 不足时 → 视紫红质↓ →弱光视力减退
视蛋白
视锥细胞
概述
主要分布
视网膜中部
感受强光和颜色
细胞特征
细胞外形较视杆细胞粗大,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视锥),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
膜盘
视锥外节的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
VS视杆细胞: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而独立,顶端膜盘脱落
感光物质
称为视色素
组成
11-顺视黄醛
视蛋白
视蛋白的结构与视紫红质的不同
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
红敏色素
绿敏色素
缺少感红光(或绿光)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为红(或绿)色盲
蓝敏色素
3、双极细胞层
构成
主要由双极细胞的胞体构成
概述——双极细胞
属于中间神经元
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纵向中间神经元
突触
树突
与视细胞的内突形成突触
轴突
与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大多数双极细胞可与多个视细胞和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侏儒双极细胞
只与一个视锥细胞和一个节细胞联系的双极细胞
位于视网膜中央凹边缘
此层还有3种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
胞体位于双极细胞层外侧部
其突起呈水平走行,与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及网间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相邻的水平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
无长突细胞
位于双极细胞层内侧部,有2 ~ 3 层
胞体较大,突起兼有树突和轴突的特点
与双极细胞的轴突、节细胞树突及网间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网间细胞
胞体位于无长突细胞之间,突起向周围广泛伸展,与无长突细胞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中间神经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连接,构成局部环路,参与视觉信号的传导和调控
4、 节细胞层
构成
由节细胞的胞体构成,大多排列成单层
概述
节细胞为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其树突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
轴突向眼球后极汇聚,穿出眼球壁构成视神经
大多数节细胞胞体较大,与多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侏儒节细胞
少数的胞体较小
只和一个侏儒双极细胞联系
也位于视网膜中央凹边缘
特殊细胞
内在光敏视网膜节细胞
非成像性感光细胞
其感光色素为黑视蛋白也称黑视素
参与调控昼夜节律、瞳孔对光反射等非成像视觉功能
眼内容物
概述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与角膜共同组成眼的屈光系统
房水
产生
来自睫状体的血液渗出和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
途径
房水从后房 →瞳孔 →前房 →前房角经小梁间隙 →巩膜静脉窦 →由睫状前静脉导入血循环
青光眼
房水回流受阻 → 眼压增高 → 视力受损
晶状体(掌握结构+功能)
外形
具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
晶状体前面略平,后面较凸
结构
晶状体囊
晶状体外包晶状体囊
是由基膜和胶原原纤维等构成的薄层结构
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外周的皮质
新形成的纤维构成皮质
表面有晶状体上皮
一层立方形细胞构成
晶状体核
晶状体中央的核
陈旧的纤维被推向中心,细胞核逐渐消失,含水量减少,参与构成晶状体核
实质
内无血管和神经
依靠房水供给营养
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减退,透明度降低,甚至混浊
玻璃体(了解)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体,水分占99% ,其余为胶原原纤维 、玻璃蛋白 、透明质酸和少量细胞
眼的附属器
耳
概述
组成
外耳
中耳
传导声波(了解)
内耳
内有
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
位觉感受器
外耳
中耳
内耳
概述
又称迷路
分为
骨迷路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依次连通 ,内壁上都衬以骨膜
膜迷路
属于悬系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或囊
组成
膜蜗管
膜前庭
椭圆囊
球囊
膜半规管
三者也相通,内壁衬以单层上皮。膜迷路某些部 位的上皮增厚,特化形成感受器
膜迷路的腔内充满内淋巴
产生
膜蜗管的血管纹产生
经内淋巴导管和内淋巴囊导人硬膜下隙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充满外淋巴
产生
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经蜗小管导入,也可能从骨膜毛细血管渗出产生
内外淋巴不相通!
一、耳蜗、膜蜗管及螺旋器
1、耳蜗
构成
蜗轴
中央圆锥形
由松质骨构成
内有耳蜗神经节
蜗螺旋管(骨蜗管)
围绕蜗轴盘旋约两周半的
膜蜗管
套嵌其内
(1)骨蜗管
被膜蜗管分隔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
前庭阶
起始于前庭窗
下部
鼓室阶
起自圆窗
二者
均含外淋巴
并在蜗顶以蜗孔相通
(2) 膜蜗管
概述
螺旋形膜性管道
底端与球囊相通
膜蜗管横切面呈三角形,有三个壁
三个壁
上壁
前庭膜
由两层单层扁平上皮夹一层基板组成
前庭膜呈外高内低的斜行走向
外侧壁
血管纹
外侧壁上皮为特殊的含毛细血管的复层上皮,称血管纹
可产生内淋巴
螺旋韧带
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
下壁
构成
内侧的骨螺旋板
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形成
外侧的膜螺旋板
内侧与骨螺旋板相连,外侧与螺旋韧带相连
朝向膜蜗管的上皮为单层柱状,并局部膨隆形成螺旋器
螺旋缘
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
盖膜
螺旋缘向膜蜗管中伸出一末端游离的薄板状胶质性盖膜
覆盖于螺旋器上
(3)螺旋器
概述
又称柯蒂氏器
是基底膜上感受听觉的高度分化结构,呈螺旋状走行,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组成
支持细胞
主要为
柱细胞
基底较宽,排列为内、外两行
内柱细胞
外柱细胞
内、外柱细胞在基底部和顶部彼此连接,细胞中部分离,围成一条三角形的内隧道
内柱细胞内侧
1列内指细胞
外柱细胞外侧
3-4列外指细胞
指细胞
呈杯状
顶部凹陷内托着一个毛细胞
一侧伸出一个指状突起抵达螺旋器的游离面,扩展形成薄板状结构,并与邻近的指细胞和柱细胞等形成的薄板连接
作用
对稳定螺旋器的结构 、固定毛细胞的位置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毛细胞
概述
是感受听觉刺激的上皮细胞
坐落于指细胞顶部的凹陷内
分为
1 列内毛细胞
3 ~4 列外毛细胞
分为
内毛细胞
静纤毛
细胞游离面有数十至上百根粗而长的微绒毛
总体上呈 U 形或弧形排列
外毛细胞
静纤毛
呈 V 形或 W 形排列
也呈阶梯状排列
外侧的静纤毛较内侧的逐排增高,外毛细胞中较长的静纤毛插人盖膜的胶质中
毛细胞底部胞质内有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
底部与来自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
子主题
损伤
蜗底受损
高音感受障碍
因为蜗底基底膜能与高频振动发生共振
蜗顶受损
低音感受障碍
因为蜗顶基底膜能与底频振动发生共振
听觉传导
二、前庭、膜前庭及位觉斑
前庭
概述
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
膜前庭
组成
椭圆囊
球囊
椭圆囊底壁和球囊前壁的骨膜和 上皮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
椭圆囊斑
球囊斑
均属于位觉感受器,统称为位觉斑。
椭圆囊斑与球囊斑为相互垂直的关系
位觉斑
组成
支持细胞
位砂膜
概念
支持细胞分泌胶状糖蛋白,在位觉斑表面形成胶质膜
分泌物形成位沙膜
内有位砂
毛细胞
概述
位于支持细胞之间
细胞顶部有 40 ~ 80根静纤毛和一根动纤毛皆插入位砂膜
1动多静
静纤毛呈阶梯状排列,最长的静纤毛一侧为动纤毛
毛细胞基底面与传人神经末梢形成突触联系
分型
I 型毛细胞
呈烧瓶状,细胞的绝大部分被前庭神经末梢包裹,仅露出细胞顶部
神经末梢形似酒杯,.故称神经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Ⅱ型毛细胞
长圆柱状,细胞基部和多个前庭神经末梢有突触联系,但不形成神经杯
功能
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三、半规管、膜半规管及壶腹崎
半规管
每个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膨大的壶腹
膜半规管
相应的膜半规管及其壶腹套嵌在半规管中
壶腹嵴
概念
膜性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横行的山嵴状隆起
上皮组成
支持细胞
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圆锥形的胶质壶腹帽
毛细胞
I 型
II 型
作用
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