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词汇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思维导图,现代汉语词汇是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了丰富的词汇内容和多样的词汇类型。以下是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详细概述。
编辑于2024-12-17 00:00:01词汇
词汇概说
一、词汇 P200
概念: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内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词+固定短语
词汇是众多词语的汇集,即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二、词汇单位 P201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概念: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表示事物、现象的意义叫词汇意义
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叫语法意义
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语素叫实语素
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的语素叫虚语素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
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原则
两种替代缺一不可
在替代中保持语素意义的基本一致
分类
按音节多少分
单音节语素
多音节语素
按语素的构词能力分
成词语素
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
不成词语素
(不是语素)不成语素≠不成词语素(是语素)
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叫不成词语素
按语素的位置分(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都不定位
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
表示词的基本意义的语素一一词根 表示词的附加意义和起语法作用的语素一一词缀
定位不成词语素=词缀
前缀
在词根前的词缀
后缀
在词根后的词缀
语素与词根、词缀的关系
语素
成词语素天、人
不成词语素
不定位不成词语素:伟、农
定位不成词语素
前缀:老、第
后缀:儿、头
词缀(是语素,有音有义)
词
词由语素构成。两者都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
概念: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剩余法
词是不能扩展的,即在词中间一般不能再插入别的成分(插虚词如:的、了、着)
词和短语的区别
短语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构成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
区别方法:扩展法或插入法
离合词:如“洗澡、理发” 合用是词,分用是短语
词和语素在书面语言中都用字记录
语素和汉字/词和汉字的关系:一对一或多对一
固定短语
概念: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成分
临时短语:是词跟词的临时组合
临时短词一般就称为“短语”,不属于词汇而属于语法的研究范围
专名(专有名称)
绝大多数是社会组织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名称
熟语
成语,如“一清二白”
惯用语,如“开倒车”
歇后语,如“电线杆上绑鸡毛一一好大的胆子”
谚语,如“瓜菜半年粮”
缩略语
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
前后词均取前一个语素。例如:家用电器一一家电
前词取前一个语素,后词取后一个语素。例如:外交部长一一外长
省略并列词中相同的语素。例如:中学、小学一一中小学
截取原来名称的前段或后段。例如:复旦大学一一复旦
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音节(字)。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一奥运会
其他。例如:中国文字要员委员会一一文改会
数词略语
概念:为了使话语简短,使用数字对并列词语的语素或语义成分概括出来的略语
优点:称说简便
局限
数字越大,内容架空的可能也越大
时代不同,缩略语的意义可能会有变化
三、词的结构类型 P206
单纯词(单语素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联绵词
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的词 联绵词多由古代传承下来
双声词: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参差
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联锦词。如:窈窕
其他:指两个音节声韵都不相同的联绵词。如:鹦鹉、芙蓉
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如:猩猩、姥姥
猩猩(单纯词一叠音词)VS星星(合成词一重叠式)
音译的外来词。如:葡萄、咖啡、巧克力
拟声词。如:呼呼、哗啦啦、叽里咕噜
合成词(多语素词)
复合式(词根A+词根B)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
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
A:相同、相近、相互说明,如:途经
B:产生新意,如:骨肉
C: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如:国家(又称“偏义词”)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定中关系(后字多为名词)如:主流
状中关系(后字多为形容词或动词)如:彻查、笔直
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前一词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如:提高
前一词根表示事物,后一词根表示事物的单位。如:车辆
动宾型(支配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如:司机
主谓型(陈述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司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如:地震
重叠式(词根A+词根A)
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如:姐姐
附加式(词根+词缀)
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又叫派生词
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
前加型(前缀+词根)如:老虎、第五
后加型(词根+后缀)如:刀子、石头、作者
词根和一个叠音后缀组成的三部节合成词。如:红通通(的)
词的内部构成层次划分
如:太空服,“太”修饰“空”,“太空”修饰“服”,均为偏正型
总结
词义及其性质和构成
一、什么是词义 P212
词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词义是词的意义,即词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
二、词义的性质 P212
词义的概括性
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
注意: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
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
词义的民族性
同类事物,在不同民族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
词义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
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
三、词义的构成 P213
概念义
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作概念义,又叫理性义或主要意义
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概念义
色彩义(附属义)
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之上, 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感情色彩
褒义词,如:英雄
贬义词,如:叛徒
中性词,如山脉
有一些中性词在一定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文体色彩)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 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
书面语色彩,如:投入、机遇
口语色彩,如:明儿、脑袋
选择具有语体色彩的词,同使用的场合和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
形象色彩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场的形象的概括
除非予以强调,这种形象感一般不会引起重视
具有形象色彩的词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
四、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P216
义项和义素
一、义项 P217
什么是义项
概念: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词的义项多少,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中分析归纳出来的
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义项间有互补关系
义项的分类
基本义
概念:词的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最常用的意义叫作基本义
转义
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
引申义
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所产生并被固定下来的新的意义
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1)
单义词≠单音节词≠单纯词(单音节词可以是单义词)
概念: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交际时,单义词不受语境的限制,也不会产生歧义(适用于充当术语)
多义词(2或2+)
概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适用,如果在同一语境中可以适用两个或更多的义项,这个词就会产生歧义
同音词
词典中有多个字头
概念: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现象
与多义词辨析(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
二、义素 P220
什么是义素
概念: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作用
通过类属关系同别的非本类事物相区别
再根据某些特征同本类内部其他事物相区别
方法:二分法
区别特征、共同义素、区别义素
义素分析(步骤)
1、明确分析对象
2、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
3、表达。义素确定后,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用“+”“-”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
义素分析的运用
义素分析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语义场
一、语义场 P223
什么是语义场
概念:语义场是语义的类聚,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的一组词的相关语义聚合为一个语义场
处于不同语义场中的词的意义会有所不同,这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的词义制约的结果
语义场的层次
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 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
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有自己的下位词,对它的下位词来说它义成了上位词
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如:父母、儿女
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层次的语义场
语义场分析
1、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
注意
在汉语中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 例如"桌椅板凳"实际可以代表一切家具
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很多分类都只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思想、习惯, 例如"家禽一野禽"、"害虫一益虫"都是根据它们同人的关系进行的分类
2、顺序义场
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大学﹣中学一小学"、"初试﹣复试"
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作“循环义场”,例如:四季"春一夏一秋一冬"
3、关系义场
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如:老师-学生
没有中间项
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上-下
行为动作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关系,从而形成关系义场,如:买-卖
4、同义义场
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相关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叫作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词各个词叫作同义词
同义词的分类
等义词
每一组的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如:"演讲"和"讲演"
近义词
相近,但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细微差别。如:"坚决"侧重态度果断,跟"犹豫"相反;"坚定"侧重立场稳定,跟"动摇"相反。因此,"坚决"常用来说明行动、态度;"坚定"常用来说明立场、意志
同义词的差别
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1)意义的轻重不同(即“[±程度重]”)如:“轻视”“蔑视”
(2)范围的大小不同(即“[±范围大]”)如:“战争”“战役”
(3)集体与个体不同(即“[±集合]”)如:“布匹”“布”
(4)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换”“交流”
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即“[±褒义]”)如:“成果”“结果”“后果”
(2)语体色彩不同(即“[±书面语]”)如:“爸爸”“父亲”
同义义场中有的词适用于日常的口语,有的词适用于专门行业
词性方面的差异
猛然(副):做状语
“突然”(形):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从语境中去考察
同义词的作用
1、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2、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
3、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4、可以使表达的语气委婉
5、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完足
6、两个同义词,拆散连用,交叉搭配,可以构成成语
同义同的来源和途径
新词的创造
古词的袭用
方言词的吸收
外语词的借用
婉词的应用
5、反义义场
概念: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的相关语义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有的反义词所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并不互相矛盾对立, 如"红、白"、"手、脚"、"春、秋"等。 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看待, 久而久之,表示这种事物的词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反义义场的类形
1.互补反义义场(A=-B,B=-A;-B=A,-A=B)
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 同样,否定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 两者中间不容许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如:生一死
2.极性反义义场(A=-B,B=-A;但﹣A≠B,-B≠A)
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 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 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如:白一黑
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化
注意
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词处于几个反义义场中的现象
有些词,孤立地看彼此意义没有明显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可是当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对举时,就具有了反义关系
以一定上下文为基础,离开了上下文反义关系就瓦解的反义词, 并不是真正的反义词,可以称其为临时反义词。这是一种修辞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概念: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一薄,深一浅,远一近
反义词的作用
(1)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4)由于反义词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人们有时为了使语言新颖而又简练,按原有的词临时创造一个反义词
补充
反义词作为语素可以用来构成合成词。例如:矛盾
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并不是原来两个词的意义的总和, 而是从矛盾对立中概括出来的新义
反义词还经常用来构成成语。例如:破私立公
反义词还可以和同义词拆散,交叉构成成语。例如:生离死别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
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退隐和复出
词义的演变
词义扩大
词以缩小
词义转移
词汇的规范化
熟语
概念: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属于一般词汇
一、成语 P249
概念: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的特征
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结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 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风格典雅性
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典故,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成语的来源
神话寓言,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完璧归赵
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舍生取义
口头俗语,如: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宗教经典,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现身说法
成语的构造
四字格的成语的五种基本结构
1、联合结构,如:光明磊落 古今中外 起承转合(A和B并列)
2、偏正结构,如:世外桃源 后起之秀 惨淡经营(A修饰B)
3、动宾结构,如:包罗万象 顾全大局 墨守成规(A支配B)
4、补充结构,如:逍遥法外 流芳百世 危在旦夕 (B补充、说明A)
5、主谓结构,如:毛遂自荐 百花齐放 衣冠楚楚(B陈述A)
此外还有连谓结构,如"画蛇添足、解甲归田、见风使舵", 兼语结构,如"调虎离山、引狼入室、请君入瓮"; 紧缩结构,如"宁死不屈、稍纵即逝"; 重叠结构,如"三三两两、卿卿我我"等。 有的成语今天已经无法分析它的结构,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等
成语的运用
注意
第一,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第二,成语是凝固结构,运用时一般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
第三,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成语和谚语的区别(补充)
在逻辑上,成语一般表示概念,谚语表示判断和推理
在语法上,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本身就可以做独立的句子
就汉语而言,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谚语则不
谚语
惯用语
歇后语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P241
基本词汇
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它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使用频率高
生命力强
为全民所共同理解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
稳固性
基本词汇之所以具有这么强的稳固性,是由于它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极为稳定的
(稳固≠一成不变)
有些古代的单音节基本词发展到现在复音化了,如:耳﹣耳朵
有些单音节的基本词为后起的合成词所代替,如:目-眼睛
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基本词,如:冲击
能产性
基本词汇是构造新词的基础,新词是从基本词汇派生出来的
基本词也有构词能力弱或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的,例如"你、我、谁、姓、没有",等等
那些被后起的合成词取代的古代基本词,在现代汉语里依然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成为构成新词的词根。 例如:目﹣﹣目前、目光、目送、目标、目力、目测
全民常用性
全民常用性是稳固性、能产性的前提
全民常用性是说它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
一般词汇
概念: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
特点
没有基本词汇那样强的稳固性,却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般词汇数量多,不一定为全民族的成员所普遍掌握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分类
(一)古语词 P243
古语词≠古代汉语的词
概念: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文言词: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在语言便用中常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如:底蕴
历史词
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一般叫作历史词,如:丞相
有些历史词,在如今的国际交往中还使用,例如“皇帝、亲王”
古语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1)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2)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3)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二)方言词 P244
概念:方言词是产生并通行于方言区,被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
注意
公文、科技著作中不用或很少用方言词
文学作品中由于描写风土人物的需要,方言词往往用得比较多
文学作品如果不恰当地使用方言词,会使读者不懂,就会降低作品的表达效果
(三)外来词 P245
概念: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外族指非汉族
分类(标准:吸收方式和构造)
(1)音译
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
分类
纯音译词,如:休克(shock英)扑克(poker英)
有的选用与外语词声音和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 例如:苦力、逻辑、幽默、模特儿、维他命
(2)半音译半意译或音意兼译
把一个外语词分成前后两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两部分合成一个汉语词
例如,把外语的"romanticism"的前半音译成"浪漫"后半意译成"主义",合成"浪漫主义" 也有反过来先意译后音译的,如"ice-cream(冰淇淋)"
(3)音译加汉语语素
去掉音译词中的一个音节,在其前面加注汉语语素 如:"巴士"(bus)去掉"士",在前面分别加注汉语语素"大"、"中",构成"大巴"、"中巴"
将外来词音译之后,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例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汉语语素
在音译词之后加上表示义类的汉语词 例如"丁克家庭"(或称"丁克夫妻"),"丁克"(DINK)是英double income no kids 的音译缩写,意思是"双倍收入,不要孩子","家庭"是后加的汉语词
(4)借形
字母式借形词(现在通称为字母词)
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或者数字组合而成的词,它不是音译而是原形借词,是汉语外来词的新形式 如:PK(英 player killer的首字母缩略,比赛双方彼此对打、对决、对阵)
有的在字母后加上汉语相关语素 如:B超(B型超声诊断的简称)
有的在字母前或后加上数字构成 如:3D(三维)
有的在音译词前加拉丁字母形状,再加注汉语语素 如:"T恤衫","T"是字母形状,"恤"是英Shirt的音译,"衫"是汉语语素
汉字式借形
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的,汉语借回来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叫汉字式借形
如:景气、引渡、取缔、瓦斯、茶道、俳句、共产、元素、资本、直接、体操、主观等
(四)行业语 P247
概念: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
行业语受社会专业范围的限制,但不受地域的限制(台湾例外)
吸收行业词语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方式之一 如:比重、水平、渗透、腐蚀、反应、麻痹、洗牌、感染、消化、突击、进军、尖兵、下岗
(五)隐语 P247
概念: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内部人懂得并使用的特殊用语
隐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保守秘密就可以约定一些隐语(实质上就是黑话)
有的隐语是用字谜办法创造的,如:把“一”叫“平头”
隐语有秘密性,如果失去了秘密性,也就变成全民共同语词,不再是隐语了。如:洗手、挂花、挂彩、清一色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P238
概念:语境就是语音单位出现的环境
分类(一般情况)
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
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牵涉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 (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解释词义要考虑该词所出现的语境
任何词都要在语境中出现,有些词甚至可以直接在情景语境中得到解释,如“指示法”
许多词语所表示的内容无法指示,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这就是所谓"因文定义"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P239
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词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
如果语境不足以限定单一的义项,就可能产生歧义
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
词义又可以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体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类,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
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
例如"观鱼"的鱼一定是活的,凸显了[+活]这样的义素,"煎鱼"的鱼一般是死的,增添了[﹣活]的义素
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运用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词语搭配
词语搭配,除了语法方面的因素外,主要是词义能否互相组合。 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或不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
词出现的语境有宽有窄
所谓搭配不当,就是说词出现在不能出现的某种语境中,或者说与某种义素或语义特征互相抵触
词语组合影响词义的选择,组合的词语越多,在它所形成的语境框架中可能出现的词就越少,反之越多
插图
插词的结构类型简表
加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