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概论》王宏建著,第一章:艺术的审美本质知识总结。下图着重概述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的审美本质、情感在艺术当中的作用和地位。
编辑于2020-11-12 11:17:46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反应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
自然美
概念: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主要是人体美
完整性强,最和谐,个体性也最为显著
创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反映人体美,来表现自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
社会美
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务的美
人的美(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
容貌美,形体美(属于自然美)
人的精神性格美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 社会美)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审美对象
人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并且希望在艺术作品当中也能经常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乐于看见审美对象
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不会有所谓的艺术
现实美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根据
反应现实美是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
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依据
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的内涵
指艺术作品的美,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
通过主体的意识可以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美的特点
是更高一等级的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比现实美更加鲜明,比较集中、完全、充分
例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加鲜明和完满,因此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艺术美与现实丑
艺术创作的根据
美的现实
丑的现实
艺术美
根据美的现实创造艺术美
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 然后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丑转化为美
与现实生活的丑有所不同
本质范畴转化了,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
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成为了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
这个真理是形象(看得到)的真理,美也就是艺术的美
例子,罗丹的雕塑《老妓》
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会物态化,变成欣赏着的审美对象
在精神生产形态的范畴中,艺术作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艺术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价值不以欣赏着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艺术的审美本质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化的自然
概念:自然界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
通过生产劳动实践
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
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并不是指美本身,而是因为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条件)
美不等于审美,因为审美会涉及审美主体和客体,美只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
由于生产实践活动(人化的自然),人才能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
由于人对自然的实践和认识,敬畏之心逐渐消失,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成为审美的对象
人在对自然害怕的情况下,是无法自在的欣赏它的美的(人本能上害怕未知的东西,一旦通过实践认识它、掌握它,它就会成为审美的客体)
审美主体(人),也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审美对象
审美关系
概念: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只有当人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审美关系时,“自在的美”才能转化为“为我的美”,即具有美学意义的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所欣赏,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在审美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美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原因
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活动
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概念: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审美主体
审美意识对美的感知能力
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制约着
人对审美客体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人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审美客体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多了就会有对比,就会提高)
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在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根源
在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的美是欣赏着的美感根源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美的规律
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也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现象、形式和个别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美是形象的真理
概念:美不可能是抽象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必须之间表现在外部现象上(通过一定的形式显现出来,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一个美的事物要具备两点
1 、有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的形式和个别性
2 、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真—离不开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
有艺术典型的作品,都必定以鲜明生动的形式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
善—突出的表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
美—离不开生动的形式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内涵
美感的内涵: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
这种活动发生的条件: 1 、看到客观对象的美(审美认识是基础) 2 、进行审美认知
美感的本质
因为,人的审美观念是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后在理性认识阶段形成的,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在人的审美意识中的统一
所以,美感的本质是:美的的感受(感性形式)与美的感动(理性内容)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美感
美感产生的根源:客观事物的美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决定了美感的产生
审美观念不同则会有美感上的差异
正确的审美观念
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正确的、能动的反映
错误的审美观念
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
美感形式的多样性(三种不同的情况)
感官快适占主导
如花鸟画、民间舞,无需经过思想活动就能立即接受
这种情况感官的快适往往更偏重一些
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互为补充
如郑板桥的《墨竹》巴竹子的特性同人的气节联系起来
把人类的社会生活情节集中起来,附丽于原来的审美观念(指原来关于外物形式美的审美观念)之上,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因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理性的满足占主导
例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视觉上的快适,甚至不是快感,而是痛感
把握他的美感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种美感往往更强烈、更持久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但并不是客观的现实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的美,并且把它物化出来
艺术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家审美观念的高低差异
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
生活实践经历不同
审美修养上的差异
感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上的差异
影响因素
艺术作品
表现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即“胸中之竹”
根据他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
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表现
把它对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感悟生活的真理,得到享受和教育
情感在艺术当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实践性与主体性
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实践性: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创造出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主体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中,会体现出艺术家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在艺术创作有一个要应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向、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就需要技艺或技巧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审美目的
合规律性:合乎美的规律
形象性
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形式美与形式感
是指艺术作品可以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
如对称均衡、多样统一
创造性
是个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
就审美本质而言
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
艺术作品的风格样式,则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就创作主体而言
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都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
向前跨出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这些审美特征并不是分散的、并列的、彼此相互独立的, 而是具体的统一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审美活动、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之中
艺术的情感特征
内涵
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形式,他反映着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情感的重要性
在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感情
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准
科学以理服人
艺术以情动人
在艺术欣赏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浓烈的情感可以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在美感之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称其为美感
审美情感的基础
审美情感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所以其产生的基础是审美认识
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
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越深刻,他的美感也就越强烈
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
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
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艺术的历史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