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术教学论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 情感态度和审美 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美术素养的公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课标
前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基本取向)。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文化与生活
注重创新精神
课程设计思路
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理解/学习/认识+(知识点),能够设计/绘制/掌握+(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合作、练习等,提高动手/设计/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多元文化。
课程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第一学段(1-2年级)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第二学段(3-4年级)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第三学段(5-6年级)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合适的主题。
第四学段(7-9年级)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处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第一学段(1-2年级)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
第二学段(3-4年级)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第三学段(5-6年级)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
第四学段(7-9年级)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熟练、灵活、安全的运用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第一学段(1-2年级)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第四学段(7-9年级)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第一学段(1-2年级)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或活动。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
第二学段(3-4年级)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5-6年级) 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第四学段(7-9年级)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提供原型启发。
四,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
教材编写建议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四,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四、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五,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形象性
绘画性
兴趣作用
游戏性
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