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招聘知识点总结来啦!教育与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下图分为两大板块,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教育概述、教育起源、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与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一图在手,效率UP。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
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概念辨析: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学记》,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最早把“教育”一词连起来使用《孟子·尽心上》
荀子主张”性恶论“,是”道德“连用的第一人
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存在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行”、六书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提出班级授课制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是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的渊源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被称为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提出教育遵从自然原则
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写出《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首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泛智教育思想“
法国卢梭出版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德国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首次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理论上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派
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出版《教育论》,他是实证主义者,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德国梅伊曼和拉伊提出”实验教育学“,与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写出《民主主义与教育学》,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从中做学;儿童中心;学校及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倡导“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
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
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世纪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此外马卡连柯《教育诗》,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我国杨贤江著《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美国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提出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苏联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
苏联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教学,以便最优处理教育问题
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著有《终身教育引论》
教育
教育概述
教育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
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要使三者i形成一个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必须选用并通过一定的中介——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当然,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等是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教育的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题。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发展。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对象和客体,教育活动方式是上述因素联系与互动的纽带
教育的产生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错误的)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
观点: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模仿”(错的)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
观点:让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为大多数人认同)
教育发展
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贫乏性、非独立性、为生产劳动服务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独立性、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方式以个别施教和机械记忆为主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
现代教育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未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信息化、民主化、整合化即”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