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生化 DNA的合成
临床医学考研--生化--DNA合成,其中心法则:*DNA复制、转录、逆转录:合成子链方向是5‘ → 3‘端。
编辑于2023-10-06 21:58:19 四川省DNA的合成
中心法则
*DNA复制、转录、逆转录:合成子链方向是5‘ → 3‘端
复制
复制子
原核:单复制子(一个复制起点)、多顺反子
真核:多复制子(解决庞大的基因组复制问题)、单顺反子
*对比原核、真核的双向复制
原核:单点起始(单复制子)
真核:多点起始(多复制子)
复制特点
半保留
母链两条链分别作为母链
双向
模板DNA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
Y形头部:已解旋的两条模版单链 + 正在合成的子链
Y形尾部:还未解旋的模板双链
半不连续:前导链、后随链(→冈崎片段)
固定起始点
大肠杆菌oriC(DNA上富含AT的序列)
高保真性
半保留复制(绝对保真)
亲代DNA的5 → 3 / 3 → 5链均可作为复制模板
复制叉的结构
严格的碱基配对原则(A-T、C-G)
修复系统:光复活、剪切、重组、SOS
DNApol
正确选择碱基(对不同构型的糖苷键亲和力不同)
3‘ →5‘核酸外切酶活性、校对功能
*总结:核酸酶
水解DNA:DNase
水解RNA:RNase
水解两端磷酸二酯键:核酸外切酶(5 → 3 / 3 → 5)
水解内部磷酸二酯键:核酸内切酶RE(普通、AP核酸内切酶、限制酶RE(特异、回文结构))
复制体系
原料(底物):dNTP(N = A / G / C / T)
(dNMP)n + dNTP → (dNMP)n+1 + PPi
*dNTP以dNMP的形式加入子链
原核的DNApol:I、II、III
均有3 → 5核酸外切酶活性:碱基错配修复(校正作用)
*仅DNApol I的小片段才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
切除DNA引物(充当RNA酶)
修复损伤
*连接冈崎片段
DNApol I
水解RNA引物(充当RNA酶)
聚合酶
DNA连接酶
均有5 → 3聚合酶活性
DNApol I的Klenow(大片段)
填补空隙(RNA引物被水解后留下的gap)(谁水解谁填空)
DNApol II
应急低保真复制
DNApol III
延长子链最主要(多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① 2个核心酶
:5 → 3聚合酶活性(复制中延长子链最重要)
:3 → 5核酸外切酶活性(保证复制高保真性)
:维系二聚体
② 滑动夹(β亚基):夹稳模板链,并能使酶沿模板链滑动
③ γ-复合物
拓扑异构酶
*参与DNA复制全过程
解开超螺旋 → 松弛DNA链—避免DNA在解链时打结
能水解 & 连接DNA单链 / 双链的磷酸二酯键
*总结磷酸二酯键
生成
拓扑异构酶
引物酶(DnaG蛋白 / DNApol α)
DNApol
DNA连接酶
端粒酶
逆转录酶
RNApol
AC、GC
ATP →(AC)→cAMP
GTP →(GC)→cGMP
水解
核酸酶(DNase、RNase、外切酶、内切酶)
部分核酶(RNA)
*核酸酶—蛋白质,核酶(ribozyme)—有催化作用的RNA
部分DNA聚合酶(有核酸外切酶活性)
部分逆转录酶(有RNase活性)
拓扑异构酶
磷酸二酯酶
分型
I
切掉DNA单链的一部分(→变松弛)不需ATP
水解单链,又连接单链的磷酸二酯键
II(促旋酶)
切断DNA双链,需ATP,将正超螺旋→负超螺旋
水解双链,又连接双链的磷酸二酯键
引物(合成)酶
DNA复制需要引物是因为:DNApol不具备催化2个游离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能力
引物(短链RNA):提供3-OH
原核合成引物的引物酶:DnaG蛋白
*引物酶的本质:DDRP(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酶,属于RNA聚合酶)
原核DNA复制过程
起始
DnaA蛋白:辨认复制起点(eg.富含AT的序列)
记忆:aim
拓扑异构酶:解开超螺旋—松弛DNA链
DnaC蛋白:运送协助DnaB蛋白(解旋酶)解开双螺旋(双链 / 氢键)→ 形成2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
记忆:break
记忆:company
单链DNA蛋白结合蛋白(SSB):结合单链DNA—稳定模板的单链状态、保护(防止被核酸酶降解)
DnaB、DnaC、DnaG、oriC—引物酶(复制起点组成起始复合物 / 引发体):合成引物(短链RNA)
记忆:guide
*对比真核生物引物酶:DNApol α
延长
同一个DNApol III按5 → 3 以四种dNTP为原料,将dNMP加入引物 / 延长的子链
*回环复制:两条子链可在同一个DNApol III催化下延长
前导链先进行、连续延长
后随链后进行,不连续延长而形成冈崎片段
*对比真核生物
DNApol催化速率更慢
① DNApol
引物酶
② DNApol
应急、低保真复制、错配修复
相当于原核的DNApol II
③ DNApol
线粒体DNA的复制
④ DNApol
延长后随链、错配修复
起主要催化作用,相当于原核的DNApol III
⑤ DNApol
延长前导链、错配修复
引物、冈崎片段更短
需要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复制
使④、⑤获得持续合成的能力
有夹稳模板链,使酶滑动的作用(类似原核DNApol III的β亚基)
研究肿瘤
有端粒
作用
维持染色体稳定、保证DNA复制完整
端粒DNA:真核染色体线性DNA的3‘末端,富含GT(G四联体)
端粒酶(合成端粒):RNA + 逆转录酶 + 协同蛋白
合成端粒DNA
爬行机制
端粒酶辨认母链DNA的GT
端粒酶以自带的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合成母链3‘端的GT
引物酶以母链新合成的端粒为模板合成引物RNA
DNApol 延长子链
去除引物
复制后组装核小体
DNA复制与核小体装配同步进行
有mtDNA
D环复制
复制起点不在同一位点:内外环复制有时序差
酶:DNApol γ
终止
水解引物:DNApol I(小片段5 → 3核酸外切酶活性)
*对比真核生物切除引物:RNase、FEN1
填补空隙:DNApol I(Kelnow 5 → 3 聚合酶活性)
连接双链DNA中的单链缺口:DNA连接酶
不能连接单独存在的单链,所以连接冈崎片段:DNApol I(充当RNase)、DNA连接酶
*总结DNA连接酶
复制中最后连接双链DNA的单链缺口
DNA损伤修复
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DNA
逆转录病毒
5 → 3
RNA → RNA / DNA → 单链DNA → 双链DNA
逆转录酶:RDDP、DDDP、RNase H(无3→5核酸外切酶活性)
*总结逆转录酶
基因重组工具酶之一:cDNA文库法合成目的基因(逆转录酶合成cDNA第一链)
逆转录
端粒酶是特殊的逆转录酶
引物酶:病毒tRNA
*总结引物
DNA复制:引物RNA、引物酶DnaG蛋白(原核)、DNApol α(真核)合成引物
逆转录酶:病毒tRNA
转录:不需要引物
PCR:引物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