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本章虽然知识点多,但是重点考察的内容好像不太对,好好学习噢
编辑于2023-10-09 20:30:35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 Heredity)是亲代的特性可通过 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其种属得以保持
变异(Variation)是子代与亲代之间及其 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遗传变异: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表型变异:外界因素所致
第一节 细菌基因组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基因组 是指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遗传物质的总称 染色体(chromosome) 质粒(plasmid) 噬菌体基因组(bacteriophage gengmel
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相容性,有些 质粒不能共存,称不相容性。
细菌的染色体是单倍的环状或线性双螺 旋DNA长链,上有许多编码细菌生物学性状
细菌遗传物质之细菌染色体 相对较小 结构基因不含内含子 操纵子结构 "大多细菌编码顺序不重叠 "基因连续" 结构基因多为单拷贝
细菌致病岛( pathogenicity island, PAI )是指病原菌基因组中存在编码与细 菌毒力或致病性相关因子(如黏附因子和 毒力等)的外源DNA片段。
细菌遗传物质之细菌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或线性 的双链DNA。 质粒不仅与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关,也与某些细 菌的致病性,以及细菌的抗药性等有关。
质粒(非细菌的必备结构)的特点
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是双股环状DNA) ②编码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④转移性; ⑤质粒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生物学性状分类
F质粒( fertityplasmid ):与致育 性有关的质粒,即具有编码性菌毛和介导细 菌之间接合的能力。
耐药质粒(由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的)能使细菌对抗生素、化学药物或重金 属离子等杀菌剂表现出抗性。
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G-中常见,基因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组成) (可通过接合的方式进行基因传递)
耐药传递因子(RTF,决定接合与自主复制的基因):编码性菌毛; 上决定因子 (r-det):多个耐药基因转座子;
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通过接合方式 可以在同种属或不同种属的细菌间传递
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毒力质粒( vi质粒):决 定细菌毒素的基因,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的ST质粒、LT质粒
细菌素质粒,编码各类细菌素, 如Col质粒( Col plasmid ):是编码大 肠菌素的质粒。大肠菌素是某些大肠埃 希菌菌株产生的,仅对近缘细菌有杀灭 作用的蛋白质类抗菌物质。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携 带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含有这类 质粒的细菌,能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 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 利用的简单形式。
噬菌体基因组
前噬菌体、溶原周期以及溶菌 周期均与噬菌体基因组相关,亦参与细 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基因组的特殊结构
转座元件
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改变 自身位置的独特DNA序列,又称 跳跃基因。
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 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三类
插入序列
最小的转位因子,长度不超过2KB,可能是原细 胞正常代谢的调节开关之一。
转座子
>2kb;两端为1S;中心序列为其他 功能基因如:毒素基因、耐药基因等。
整合子
一种可移动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 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 因的表达单位。
1、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包括重组位点、 整合酶基因和启动子功能元件,中间为可变区,含 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2、功能: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 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增强细菌生存的适应 性。
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遗传)
DNA分子中的一个或一对碱基的改变,称 为点突变(point mutant。 涉及多个碱基突变一缺失、重复、插入。 携带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突变体 (mutant。 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野生型 (Wild type。 突变热点(Hot spots of mutation): DNA 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平均 数,这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
碱基替换: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被另一 个不同的碱基所替换。
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 ):由于 密码子具有兼并性,单个碱基置换后密码子所编码 的是同一种氨基酸,表型不改变。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DNA分 子中的碱基置换后,形成新的密冯子,从而导致所 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产生活性降低、无活性或 无功能的蛋白质。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DNA中碱基 被置换后,使编码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不编码任何氨基 酸的终止密码(UAA、UAG、UGA),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产生短的、没有活性的多肽片段。
终止密码突变 当DNA分子中的一个终止密码发生突变一 —编码Aa的密码子,使多肽链的合成继 续进行下去,一直延长至下一个终止密码 子时停止,产生延长的异常多肽链,称延 长突变(elongation M。
基因突变
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生物体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 下以一定频率(约10—10~10)自然发生 的突变。它是生物进化的根源。自然地出现 这种遗传物质的变异虽然是一种偶然事件, 却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诱变
通过人工诱导可提高细菌的突变率,称为诱 发突变。诱发突变发生率达到106~104, 高于自发突变率10—1000倍。许多理化因子 ,如X线、紫外线、亚硝酸盐、烷化剂等都 具有诱变活性。
突变与选择 影印培养法:是指确保在一系列平板培养基的相同位 置上接种并培养出相同菌落的一种微生物培养方法
回复突变与抑制突变 回复突变 (reverse mutation):突变体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 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完全恢复是由 于突变的碱基顺序经第二次突变后又变为原来的碱基顺序, 故亦称真正的回复突变.部分恢复是由于第二次突变发生在 另一部位上,其结果是部分恢复原来的表现型,亦称为第二 位点突变,从而抑制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细菌同时获得多重耐药性的主要途径有转座和R质粒的接合
第三节 基因转移与重组
1基因转移( 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 遗传物质由供体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2.基因重组( gene recombination ):转 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 整合在一起。 ※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 、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
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 菌(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影响细菌转化率的因素 1.供、受体菌的基因型 2.受体菌的生理状态 3.环境因素: Ca2+、Mg2+等浓 度
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 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 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供体菌和受体菌需要密切接触)
※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 F质粒 R质粒 Col质粒 毒力质粒
Hfr(高频重组菌株) F质粒(致育因子,可以表达性菌毛)与染色体整合 具有高频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功 能 细菌染色体转移频率高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性状
转导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 DNA转移到受体菌内 ,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通性转 导(general transduction)和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普遍性转导:发生在裂解期,转移的DNA 为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局限性转导:发生在溶原期,供菌染色体上 特定的基因(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溶原性转换(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前噬菌体导致宿主细胞基因型改变。导致细菌 的基因型发生改变。溶原性细菌可因此而获得 的性状(如自喉毒素、致热外毒素、肉毒素
例: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
原生质体融合
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 细胞壁而变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聚乙二 促使二种原生质体间的融合),在此期间染 可发生重组。
噬菌体参与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导和溶原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