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寄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现象。寄生物:在寄生关系中,得利的一方称寄生物,若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
编辑于2023-10-11 11:27:21总论
第二章寄生虫生物学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一种生物在其生命中的某 一阶段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有某种 依存关系,称共生。
共栖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的现象
寄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现象
寄生物:在寄生关系中,得利的一方称 寄生物,若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
宿主:在寄生关系中,为寄生虫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寄生关系的演化
形态结构变化
生理功能的变化
繁殖能力的加强(最主要)
侵袭力的变化
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
基因变异或重组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寄生虫生活史,根据寄生虫在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直接型
直接型: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ogina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和溶组织内阿米巴 (Eniamoeba histolytica)等原虫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此外,螨虫中的蛔虫和钩虫,它们的虫 卵或幼虫在外界可直接发育至感染期而感染人体,在流行病学上将具有此类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 性蠕虫
间接型
间接型: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 感染人体,如疟原虫。蠕虫中如血吸虫和丝虫的生活史也属此种类型,在流行病学上又将具有间接生 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世代交替指的是寄生虫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 交替
世代交替的寄生虫:疟原虫、弓形虫以及血吸虫类,
寄生虫及其类型
专性寄生虫
指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 ,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疟原虫
兼性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 人宿主过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体内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 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其死亡。蓝氏贾第鞭毛虫,刚地弓形虫,粪类圆线虫,隐孢子虫
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 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 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寄生虫的生活 史中有多个中间宿主,依据时间先后分 为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等。
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人体 之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 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这 些动物即为保虫宿主。(寄生保虫宿主的寄生虫称人兽共患寄生虫)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 入了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 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 当此幼虫再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 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 为转续宿主。(幼虫移行症的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三部分,它们是原虫、蠕虫、节肢动 物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掠夺营养
机械性损伤
毒性与免疫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寄生虫一旦进人宿主,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以抵抗 寄生虫的入侵。
结果
消除性免疫:是指宿主产生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能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并对同种寄生 虫的再次感染具有完全的抵抗力。少见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诱 导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但对宿主体内原 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只是维持较低 水平的虫荷,对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 力,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后,宿 主所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常见
缺乏有效的免疫力:宿主对寄生虫的 感染没有有效的免疫力,这些寄生虫可 反复感染。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免疫应答类型
消除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常见)
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方面是通过杀伤寄生虫而对宿主起不同程度保护作用的保护性免疫,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损害,这两种结果往 往在同一宿主体内同时存在。
抗原
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的抗原物质包括 寄生虫体内和体表 抗原、线虫的蜕皮液、绦虫的囊液和代谢产物。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抗原处理与呈递
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寄生虫在免疫宿主中存活机理有免疫逃避、免疫抑制和寄生虫 抗原性或免疫源性改变。
免疫逃避
解剖位置的隔离
表面抗原的改变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IV型超敏反应
T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形感染
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未经治疗或治 疗不彻底而逐渐转人慢性持续感染阶段。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是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之一
隐性感染(inapparent/ slent infection)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 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时,称多寄生现象( polyparasitism)
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人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么 虫可在非适宜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无论是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且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lgE水平升高。
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患者
带虫者
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医学寄生虫的侵入途径主要有经口、直接经皮肤、经媒介昆虫 叮咬、经接触和经胎盘
人体寄生虫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
易感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当人 进人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无须人的参 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总论
第二章寄生虫生物学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一种生物在其生命中的某 一阶段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有某种 依存关系,称共生。
共栖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的现象
寄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现象
寄生物:在寄生关系中,得利的一方称 寄生物,若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
宿主:在寄生关系中,为寄生虫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寄生关系的演化
形态结构变化
生理功能的变化
繁殖能力的加强(最主要)
侵袭力的变化
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
基因变异或重组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寄生虫生活史,根据寄生虫在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直接型
直接型: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如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ogina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和溶组织内阿米巴 (Eniamoeba histolytica)等原虫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此外,螨虫中的蛔虫和钩虫,它们的虫 卵或幼虫在外界可直接发育至感染期而感染人体,在流行病学上将具有此类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 性蠕虫
间接型
间接型: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 感染人体,如疟原虫。蠕虫中如血吸虫和丝虫的生活史也属此种类型,在流行病学上又将具有间接生 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世代交替指的是寄生虫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 交替
世代交替的寄生虫:疟原虫、弓形虫以及血吸虫类,
寄生虫及其类型
专性寄生虫
指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 ,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疟原虫
兼性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 人宿主过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体内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 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其死亡。蓝氏贾第鞭毛虫,刚地弓形虫,粪类圆线虫,隐孢子虫
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 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 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寄生虫的生活 史中有多个中间宿主,依据时间先后分 为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等。
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人体 之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 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这 些动物即为保虫宿主。(寄生保虫宿主的寄生虫称人兽共患寄生虫)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 入了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 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 当此幼虫再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 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 为转续宿主。(幼虫移行症的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三部分,它们是原虫、蠕虫、节肢动 物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掠夺营养
机械性损伤
毒性与免疫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寄生虫一旦进人宿主,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以抵抗 寄生虫的入侵。
结果
消除性免疫:是指宿主产生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能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并对同种寄生 虫的再次感染具有完全的抵抗力。少见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诱 导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但对宿主体内原 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只是维持较低 水平的虫荷,对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 力,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后,宿 主所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常见
缺乏有效的免疫力:宿主对寄生虫的 感染没有有效的免疫力,这些寄生虫可 反复感染。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免疫应答类型
消除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常见)
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方面是通过杀伤寄生虫而对宿主起不同程度保护作用的保护性免疫,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损害,这两种结果往 往在同一宿主体内同时存在。
抗原
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的抗原物质包括 寄生虫体内和体表 抗原、线虫的蜕皮液、绦虫的囊液和代谢产物。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抗原处理与呈递
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寄生虫在免疫宿主中存活机理有免疫逃避、免疫抑制和寄生虫 抗原性或免疫源性改变。
免疫逃避
解剖位置的隔离
表面抗原的改变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IV型超敏反应
T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形感染
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未经治疗或治 疗不彻底而逐渐转人慢性持续感染阶段。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是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之一
隐性感染(inapparent/ slent infection)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 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时,称多寄生现象( polyparasitism)
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人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么 虫可在非适宜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无论是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且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lgE水平升高。
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患者
带虫者
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医学寄生虫的侵入途径主要有经口、直接经皮肤、经媒介昆虫 叮咬、经接触和经胎盘
人体寄生虫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
易感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当人 进人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无须人的参 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