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基-哲学
公基—-哲学,恩格斯说:全部科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编辑于2023-10-11 00:10:04哲学
哲学概述
一、 哲学与世界观
1. 世界观
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观世界)是什么 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
2. 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论方法) 怎么做
3. 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 区别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科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 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金木水火土气
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
局限: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联系,发展,全面
唯心主义 (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决定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源,关键词:人、我、心、感觉等(主观➡️客观)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源,关键词: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2.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思维不可以认识存在)
四、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自然科学基础
1.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萊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 亥姆霍兹、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3.达尔文的进化论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3. 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 历史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制度,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烧水)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主张
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种是肯定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诡辩论)举例:昨天的“我”借钱
(三)时间和空间
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3.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既具有长宽高三度
4.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一)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三)意识的作用
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 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不是直接改造,而是需要中介的介入)
(4)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三)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如计划生育。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定义: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3)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三)辩证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的事物内部的,要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