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专科《毛概》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自考专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思维导图笔记,对应最新教材,安心备考,加油自考人!
编辑于2020-12-24 15:28:31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①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②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①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②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①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②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③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全民共享。②全面共享。③共建共享。④渐进共享。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3)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
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
③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具体措施
(1)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方针的概念
“一国两制”方针,是党和国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
“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要求
①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②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③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④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
②香港、澳门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台湾问题及其解决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主要工作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④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⑤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⑥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核心价值观
意义
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②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④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
②二者方向一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文化强国
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2)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含义
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②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③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④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⑤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要求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①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②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③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④统筹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⑤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思想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 “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性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③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美丽中国” 建设蓝图
(1)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到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
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积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绿色发展。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