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评估发热
护理考研详细复习笔记,护理评估发热知识总结。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内科护理,要点记录,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出现咳嗽与咳痰、咯血、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护理,一起来看看吧。
内科护理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概述,具体分为病因与分类、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评价、健康指导,一起来看吧!
护理考研复习资料:胃窦部收缩→幽门关闭→胃逆蠕动→胃底充盈→贲门开放→腹肌与膈肌收缩→腹压升高→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除体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发热
正常体温
口腔温度:36.3-37.2℃
直肠温度(肛温):36.6-37.7℃
腋窝温度:36.1-36.8℃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发生机制:外源性致热源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包括:IL1、TNF和INF等
发生机制:内源性致热源→血-脑脊液屏障→体温调节中枢→交感神经(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运动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阵挛,产热增多)
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或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的疾病→产热>散热→发热
病因
感染性发热
子主题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坏死物质吸收(组织损伤、内脏梗死、肢体坏死或细胞破坏等)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脱水等)
皮肤散热障碍(广泛性皮炎、慢性心衰等,多为低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等,高热无汗)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发热,如夏季发热、剧烈运动后发热等,多为低热)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热程
急性发热
急性起病,热程少于2周
见于各种急性感染
长期发热
持续2周以上
见于伤寒、结合、结缔组织疾病、淋巴瘤等
不明原因发热:长期发热、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原因者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上升
方式
骤升
数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
缓升
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
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高热期
产热=散热,温度水平较高
持续时间长短因病因而异
疟疾→数小时
流行性感冒→数天
伤寒→数周
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寒战消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体温下降期
产热<散热(病因消除)
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
数小时内降至正常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等
渐降
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炎、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霍奇金病等
波状热(反复发热)
体温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渐升
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
问诊要点
起病缓急
原因/诱因
持续时间
发热程度与热型
伴随症状
对病人的影响
有无食欲低下、恶心、呕吐
有无体重下降
有无谵语、幻觉等
小儿高热有无惊厥
体温下降期大量出汗者有无脱水等
有无与发热相关的疾病史或诱发因素
既往史:有无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疟疾等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无传染病人接触史等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等
有无降温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
护理问题
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体液不足 与出汗过多/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所致机体物质消耗增加及营养摄入不足有关
潜在并发症
意识障碍
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