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期末复习(全)
自己汇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方资料,详细整本7章马原知识点重点,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2020-12-25 14:40:54马原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指明发展方向
剖析未来新世界特点
不断深化认识
描绘一般特征 不可能具体描绘细节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性
物质财富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精神境界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必然向自由王国飞跃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时间上看: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
层次上看: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
范围上看: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优点:理论上分析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天才的火花
局限性:未能揭示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184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两大基石: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
十月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践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主要特征
余粮收集制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新经济政策
标志列宁正在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根据俄国实践情况 许多精辟的论述
长期探索 不断实践
发展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利用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
苏联模式
消极: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束缚了劳动力的积极性
发展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原因
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根本)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原因)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走自己的路
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资本
资本积累
内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本质:不断利用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规模,从而进一步的剥削工人
影响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结果:贫富两极分化、失业现象
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经济革新: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增殖)
可变资本 v :只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发生增殖)
技术构成:由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有机构成 c/v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人口过剩的3种形式:流动的、潜在的、停滞的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
循环的阶段与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资本的周转
加快周转速度不能提高剩余价值率 但能提高年剩余价值量
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价值补偿(卖得出去)
实物补偿(买得到)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产物,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利润平均率:不同部门竞争,最终导致利润平均化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
(利润变为平均利润,价值规律没有变,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剩余价值率m' = m/v
利润率 p' = p(m)/(c+v)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形式上的可能性: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周期性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级性决定
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对内:政治统治 社会管理
对外: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政治制度局限性
金钱操控下的民主 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事实上的不平等
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政党恶斗时 激化社会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垄断组织的形式
最简单初级的是最短期价格协定,此外还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垄断与竞争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包下来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存在于
垄断组织内部之间、垄断组织之间、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同非垄断之间、中小企业之间
竞争新特点
目的是获取垄断利润
竞争手段还采用非经济手段,但更加多样化
竞争的规模扩大,时间长,手段残酷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长期看 高低相抵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金融
金融资本形成途径:金融联系 资本参与 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的控制
经济上参与制
政治上个人联合
通过建立政策资讯机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成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后果
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
国家与私人共有 合营企业
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宏观调节(财政、货币等手段)
微观规制(法律手段: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划社会)
作用
积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消极:没有改变性质 没有消除矛盾 为了获取利润
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经济动因
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 在别国谋求高额利润
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 获得垄断优势
争夺商品与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的输出
结果
对于输出国 巨大利益 扩大了垄断实力
对于输入国 有积极作用 但是带来了不利影响
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欧盟、G7)
国际协调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
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基础&根本)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消极影响
地位和收益不平衡 发达国家高
加剧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
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
职工参与决策 终身雇佣 职工持股 社会福利的普及化和全民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阶层 经济危机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工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良主义政党的影响
2008年资本主义矛盾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继承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有关问题的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继承唯物主义
《德法年鉴》
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资本论》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哥达纲领批判》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应用
科学社会主义
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被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三个基本)
基本立场
无产阶级立场
人类解放立场
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
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背景
经济
工业革命、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在矛盾的显现与激化
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
思想家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革命家
马克思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五大特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且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
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跟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精神谁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
基本概念: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例子:①朱熹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质,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③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和体现
主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派生的
例子:①王阳明的“心无外物也”②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③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唯物主义
基本观念
认为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投影和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
概念:试图在具有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例子:①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②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③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④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⑤中国古代的气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概念: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例子:①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②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这是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社会的产生是人主导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心主义
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例子:①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不可知论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例子:①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物质与意识
物质
物质的定义: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被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特性
物质最本质的特性、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对于意识
独立性
根源性
意识对于物质
依赖性
派生性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定义: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物质运动的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世界万物且对不变的错误结论
相对主义: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是相对的,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就没有时空的概念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产物
发展、语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高度完善的物质)
无论是具体的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客观的规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概念: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性质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
普遍性: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是联系的,事物都存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和
事物的变化发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的误区
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内容活跃易变)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
本质与现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相对稳定)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
原因与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必然与偶然
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的趋势
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与可能
现实: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包含在食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相互对立但又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矛盾的同一性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例子:①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武”由“止、弋”组成②黑格尔: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③周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④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⑤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斗争性
概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斗争来实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为对立面的转化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斗争性是使矛盾双方从一种矛盾统一向另一种矛盾统一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每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两点论
分析事物矛盾的时候,既要看见矛盾的对立,也要看见矛盾的统一
分析事物矛盾的时候,既要看见主要矛盾,也要看见次要矛盾
重点论
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 的概念
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度: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量变和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合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和肯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主要内容
例子: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后人伐之”——孟子②“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太甲》③“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六国论》
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解释: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初步的得到解决,但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需要再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树立辩证地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也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唯物辩证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概念: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类型
归纳与演绎
概念: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相补充
分析与综合
概念:一种更深刻的思维方式
分析: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逻辑是指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
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性
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各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致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将实践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使用它们的方法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与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践
实践的功能:维持人类的生存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一些概念理解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的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反作用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
直观反映论
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
概念: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感性认知能动地飞跃到理性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抽象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从实践获取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包含: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直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有驱动作用,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额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无限性:没有止境
具体性、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是否承认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含义以及其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是通过认识的主观形式表达出来的,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所固有的
认识成为真理的条件:不在于认识是否采取某种主观形式,而在于该认识能否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
坚持一元真理论,反对多元真理论
绝对性
概念: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层含义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意志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人类能正确地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
概念: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善的
两层含义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部分正确认识,是相对的
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真理与谬误
谬误的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
区别
两者泾渭分明,相互独立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与谬误互相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的概念: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同主体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概念: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的差异:因为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所以评价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人们对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求,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世界的分类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相关的思想情操、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知识水平等等,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必然和自由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认识——改造——必然——认识——改造——......——自由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就是丛事物的客观的规律探寻被人们所认识的真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关于社会历史观的错误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心史观的缺陷——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看到历史发展的精神力量(思想动机),而忽视精神力量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英雄创造历史
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产生的深刻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概念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的结构
(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自然地理环境
(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人口因素
(决定性力量)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概念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
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能动)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地反作用(双向)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一对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生产力(人与自然)
生产力的概念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哲学上
基本要素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最重要】生产工具, 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劳动对象
加工后具有实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
定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般生产力、非独立要素
渗透在三大要素中,与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在现代,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仅限于生产发展,在社会历史中并非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人与人)
生产关系的概念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的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
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不可分割
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定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定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对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 =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 上层建筑 = 经济形态 +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理解】
这两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晌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 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晌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晌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
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人的本质 —— 社会属性(非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 —— 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人与人的区别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 —— 唯物史观的历史创造者
不是英雄人物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概念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
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社会历史条件反作用于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根本)、 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方法论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 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
简单阶段: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发达形态: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对矛盾
1、劳动二重性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价值——无差别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2、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有用性——具体的有差别的——自然属性
价值——无差别、抽象的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与货币
货币本身有价值,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标价)
流通手段(即时交易)
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支付手段(赊账、工资、租金)
世界货币(汇率)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1.具体商品——使用价值 2.货币——价值
好处:解决了交换的困难
坏处:加深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政治统治:英法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
价值构成:1 养家 2糊口 3训练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最大特点),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要大
货币转化为资本:购买到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价:延长总时间(加班)
相对剩价: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后结果: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利润
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劳动的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
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最终会趋于平均化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无休止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不体现剥削)
剩余劳动(体现剥削)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的发现与唯物史观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两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