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高凝状态),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低凝状态),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凝血与纤溶系统
DIC
定义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高凝状态),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低凝状态),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主要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危重的综合征。
病因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
肿瘤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发病机制
DIC的发生
1.组织因子TF的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失调
3.血细胞大量破坏
红细胞→释放促凝物质/生成凝血酶
白细胞→释放Tf
血小板→激活→凝血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蛇毒、肿瘤细胞、羊水
DIC的发展
高凝状态→微血栓→低凝状态→多发性出血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期
酸中毒
微循环障碍
医源性
临床表现
出血
最初症状,多部位出血
机制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
2.纤溶系统激活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
诊断
3p试验:阳性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的分解产物
原发性纤溶亢进:FDP↑、DD不增高(直接低凝)
继发性纤溶亢进:FDP↑、DD↑
器官功能障碍
沃-弗综合征:肾上腺受累
希恩综合征:垂体受累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分期分型
分期
分型:P190
检查与诊断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