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思维导图,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一国之内、生产、最终产品、物品与服务、市场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编辑于2023-10-20 20:55:04宏观经济
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含义
一定时期、一国之内、生产、最终产品、物品与服务、市场价值
计算
支出法
GDP=C+I+G+NX
收入法
GDP=工资+租金+净利息+利润+企业间接税+折旧-补助金
生产法
名义GDP与实际GDP
缺陷
不能反应总产出
1.未进入市场的产品与服务 2.地下经济
不能很好反应经济发展状况
1.精神收入 2.数值不能反应生产什么商品和劳务 3.技术进步
不能很好反应社会福利
未测算闲暇、污染、城市拥挤、收入分配等
价格水平及其衡量
GDP平减指数
实际GDP/名义GDP*100%
CPI
”固定篮子“
失业及其衡量
失业率
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自然失业率
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供求稳定: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 自然失业率->不变的失业率
分类
摩擦
“空窗期”
结构
“没能力”
周期
“萧条期”
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萨伊:供给决定需求
新古典:供给在长期决定收入
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收入
两部门
家庭
消费
凯恩斯(绝对收入)
MPC=dC/dY
APC
其他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假说
恒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
储蓄
MPS=dS/dY
APS
企业
投资
资本边际效率MEC
投资需求函数
I=e-dr
最优投资: mpk = 1+r 资本的边际产量 = 边际成本
投资q理论
q<1 买旧企业 q>1 建新企业
q=公司股票市值/公司的重置价格
三部门--政府
需求
消费
维持自身正常活动
投资
为自身或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
对社会总需求影响
直接购买
1/(1-b)
税收
-b(1-b)
转移支付
b(1-b)
制度和政策
四部门--国外部门
需求的决定因素
净出口的决定
NX=X-M
进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
国民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
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乘数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IS-LM模型
IS
前提
产品市场均衡
含义(r-Y)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公式
两部门
三部门
变动(以增加考虑)
右移
投资、消费、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额
左移
储蓄、税收
LM
货币需求的决定(凯恩斯)
交易
预防
投机
含义(r-Y)
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推导公式
利率决定论
古典学派
储蓄是r的增函数
投资是r的减函数
流动性偏好(凯恩斯)
货币外生变量,由央行控制
由货币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
拓展
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率或者再贷款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论
MV=PY
鲍莫尔-托宾平方根
IS-LM
均衡条件
I=S
L=M
模型
一般均衡
非均衡
曲线上方,供给>需求
缺陷
假定一般价格水平不变
AD-AS模型
用引进价格水平的AD-AS模型克服IS-LM模型的缺陷
AD
含义
总需求曲线:产出(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特定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总需求 由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国外需求 四方面构成
价格变动的效应(P)
利率效应
P® MD ® r® I¯® Y¯
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
实际购买力¯ && 赋税
汇率效应
NX¯
国内投资I¯
推导
IS=LM,固定r,变动P
变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AD都右移
AS
含义
总供给:总产量(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总供给曲线
古典
假设条件:长期,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背景:自发调节到充分就业、潜在产量
形状:垂直
政策:增加需求的政策不能改变产量,只会导致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凯恩斯
假设条件:短期,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是刚性的
背景:大萧条,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社会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
形状:水平线
理解:P(物价) ® W/P(实际工资) ®[大萧条背景下,一点工资就业的人很多]® N(劳动) ® Y(产出)
政策: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小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通过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正常(右上方倾斜)
工资粘性
价格粘性
工人错觉
影响因素(考虑增加)
右移
劳动力、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可获得性、技术知识进步
左移
预期价格、投入品价格、名义工资
AD-AS
曲线图
古典(长期)
常规(短期)
凯恩斯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关系
充分就业均衡
失业均衡
超充分就业均衡
冲击
后果
失业、衰退:y¯
通货膨胀:P
滞涨:p y¯
影响
短期
AD
来源:C、I、G、NX
左移
失业
扩张性政策
右移
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紧缩性政策
AS
来源:社会就业量、资本存量、技术水平
左移
滞胀
右移
技术进步、新能源的发现
长期
“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失业
经济学解释
古典
市场出清(均衡),看不见的手
只存在自愿失业
凯恩斯
大萧条(不均衡)
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存在“非自愿失业”
新凯恩斯
前提: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工资价格黏性
影响
社会
经济拮据,生活方式改变,家庭地位和声望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社会秩序易受影响
经济
失业损失=潜在GDP-实际GDP
奥肯定律
内容
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低于潜在GDP2%
公式
y: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a:大于0的参数
结论
实际GDP必须保持和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才能防止失业率上升
通货膨胀
定义
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上升过程
类型
速度
温和
崩腾
超级
成因
需求拉上型:太多货币追逐太少商品
成本推动型:成本提高
工资推动
利润推动(垄断)
进口
结构型: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货币主义:MV=PY ®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率变化率-产出增长率
预料程度
预期到
菜单成本
鞋底成本
税收成本
资源配置不当
混乱与不方便
未预期到
不确定性增加
不合意的财富再分配
不利于固定货币收入者,有利于变动收入者
不利于储蓄者
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
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影响
通货膨胀螺旋
增加成本(上图预料程度中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公式
推导
AD右移 ® P, Y® Y(N,K) ® N (就业) ® P¯(失业¯)
附加预期
适应预期
短期倾斜
长期垂直
理性预期
无论长短期均垂直
通货紧缩和滞胀
通货紧缩
加速经济衰退
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分配负面效应出现
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滞胀
实际因素
自然失业率
预期因素
供给冲击
社会福利
经济周期
定义、阶段、类型
早期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
国际收支与汇率
国际收支
含义
流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从国外收入的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对比关系,即参与国家级经济交易活动的价值量总计
核心
出口和进口
资本流入和留出
汇率
含义
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标价方法
直接(付出报价)
间接(收进报价)
汇率
制度
固定汇率制
利:利于一国经济稳定,利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 ,减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风险
弊:若央行没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那么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便不能保证汇率的稳定,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
浮动汇率制
利: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弊: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国际收支平衡
含义
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产品市场)净出口
函数
影响因素
实际汇率
国内收入水平
马歇尔-勒纳
若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1,则本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J曲线效应
(金融市场)资本净流出函数
含义
F=流向国外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国外资本量
影响因素
国外资产得到的实际利率
*国内资产得到的实际利率*
持有国外资产可能面对的 经济和政治风险
规律
低利率国家®高利率国家
函数
BP曲线
含义
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差额
公式
形状
资本完全流动
水平
资本完全不流动
垂直
资本流动
右上方倾斜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假设
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
价格在短期内不变,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货币是非中性,即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有交易性动机,而且还有预防性和投机性动机
本质
IS*-LM*开放条件下的IS-LM(e-Y)
应用
考察不同汇率制下的不同政策的效果
IS*
价格不变
价格变动
政府购买增加,右移
LM*
货币供给增加,右移
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
有效
IS*右移,e上升,本币贬值,政府为了稳定汇率,用外汇购买国际市场上的本币(相当于实行货币政策),LM*右移,Y增加
货币政策
无效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e下降,本币升值,买外汇,LM左移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
无效
IS*右移,Y不变,L不变,无效
货币政策
有效
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利率下降,引发资本大规模外流,本币贬值(国际市场本币多),刺激出口,使收入水平提高
国际金融三元悖论
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
宏观经济政策
目标
体系
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抉择
一致性和冲突
一致性
顺差过大,物价上涨
逆差过大,失业增加
冲突
米德冲突
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冲突
不同主张
凯恩斯:短期稳定
现代货币主义:保持长期价格稳定
财政政策
工具
税收
财政支出
公债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失业保障机制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所得税税收体系
相机抉择
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采取扩张性,经济过热采取紧缩性
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
以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为首要目标,预算平衡只是第二位,无需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时的预算盈余。如果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了,那么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是扩张的。
一国预算与支出
财政盈余
财政赤字
借债
向央行借债
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税
向国内公众及外国举债
公债,短期弥补财政赤字,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债务负担
出售政府资产
财政政策效应
IS越陡峭,政策越好
LM越平缓,政策越好
挤出效应
含义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给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收到抑制,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小
私人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政策
工具
再贴现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银行体系的库存现金+银行体系之外的居民手持金
货币政策效应
IS越平坦,影响越大
LM越陡峭,效果越好
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
具体政策规则
货币增长目标
名义GDP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
泰勒规则
两种政策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局限性
时滞
识别、行动、生效
经济形势不确定性
实施财政政策存在公众阻力
公众预期对财政效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明显
保证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影响效果
外部时滞
资金在国际市场流动而受影响
协调
两者区别
混合使用效果
供给管理政策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描述与事实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
经济发展
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技术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制度 创新,使其经济总福利在经济总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
经济增长决定因素
N劳动,K资本,A技术水平
新古典增长模型
假设
1个部门
2个没有(无政府,无国外)
3.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4,技术进步率,人口增长率,资本折旧率不变,外生变量
5,S=sY
公式
没有技术进步
有技术进步
应用
储蓄率增加
提高收入,稳态增长率不变
人口增长率增加
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稳态增长率增加
储蓄率相同,人均资本存量低的国家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内生增长理论
假定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
AK模型
两部门
制造业企业
研究性大学
资本积累方程
增长核算
增长核算方程
索洛余量
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
知识进展、劳动、资本存量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其他可以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含义
一定时期、一国之内、生产、最终产品、物品与服务、市场价值
计算
支出法
GDP=C+I+G+NX
收入法
GDP=工资+租金+净利息+利润+企业间接税+折旧-补助金
生产法
名义GDP与实际GDP
缺陷
不能反应总产出
1.未进入市场的产品与服务 2.地下经济
不能很好反应经济发展状况
1.精神收入 2.数值不能反应生产什么商品和劳务 3.技术进步
不能很好反应社会福利
未测算闲暇、污染、城市拥挤、收入分配等
价格水平及其衡量
GDP平减指数
实际GDP/名义GDP*100%
CPI
”固定篮子“
失业及其衡量
失业率
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分类
摩擦
结构
周期
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萨伊:供给决定需求
新古典:供给在长期决定收入
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收入
两部门
家庭
消费
凯恩斯(绝对收入)
MPC=dC/dY
APC
其他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假说
恒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
储蓄
MPS=dS/dY
APS
企业
投资
资本边际效率MEC
投资需求函数
I=e-dr
最优投资: mpk = 1+r 资本的边际产量 = 边际成本
投资q理论
q<1 买旧企业 q>1 建新企业
q=公司股票市值/公司的重置价格
三部门--政府
需求
消费
维持自身正常活动
投资
为自身或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
对社会总需求影响
直接购买
税收
转移支付
制度和政策
四部门--国外部门
需求的决定因素
净出口的决定
NX=X-M
进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
国民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
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乘数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