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肿瘤药
南方医科大学八年制血液与肿瘤,抗肿瘤药物总结,可分为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主要针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非细胞毒类抗肿瘤:针对肿瘤分子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如激素调节平衡药物、分子靶向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编辑于2023-10-29 21:19:42抗肿瘤药
分类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主要针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针对肿瘤分子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如激素调节平衡药物、分子靶向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作用机制
细胞毒类药物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1、周期特异性药物
特点
1.仅特定时相的细胞敏感,G0期细胞不敏感
2.达到一定剂量后,作用不再增强
Antimetabolites抗代谢药(S Phase)
– 5-Fluorouracil (5-FU) 氟尿嘧啶
– Methotrexate (MTX) 甲氨蝶呤: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 Mercaptopurine(6-MP)巯嘌呤
– Cytarabine(Ara-c)阿糖胞苷: DNA多聚酶抑制剂
– Hydroxyurea(HU)羟基脲: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Taxanes紫杉烷类(M Phase)
– Docetaxel 紫衫特尔
– Paclitaxel 紫杉醇:微管蛋白抑制,周围神经炎
Vinca alkaloids长春花碱类(M Phase)
– Vinblastine长春花碱:微管蛋白抑制,外周神经系统毒性
– Vincristine长春新碱
– Vinorelbine长春瑞滨
2、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特点
1.对各时相细胞(包括GO期)都有杀伤作用
2.杀伤作用强、快,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Alkylating agents 烷化剂
– Carmustine卡莫司汀
–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
– Thiotepa噻替派
– Chlorambucil苯丁酸氮芥
– Melphalan苯丙氨酸氮芥
Antitumor antibiotics抗肿瘤抗生素
– Daunorubicin柔红霉素
– Doxorubicin多柔比星:嵌入到DNA的双链中形成稳定复合物,影响DNA的功能阻止DNA和RNA的合成;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氧自由基损伤DNA链。
– Epirubicin表柔比星
– Mitomycin丝裂霉素
– Actinomycin D放线菌素D:嵌入到DNA双螺旋的小沟中,阻断DNA的转录和复制。抗菌谱较窄。
Platinum coordination complexes 铂类配合物
– Carboplatin卡铂
– Cisplatin 顺铂
– Oxaliplatin奥沙利铂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S Phase)
喜树碱(camptothecin):DNA拓朴异构酶I抑制剂
依托泊苷(Etoposide):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Bleomycin博来霉素(G2 Phase):肺毒性,较少出现骨髓抑制
主要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消化道反应
脱发
免疫抑制
不育、致畸
其他:心、肝、肾、肺、神经等的毒性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机制:靶向性作用于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转移、免疫识别等有关的关键调控分子。
耐药机制
天然耐药
G0期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
耐药机制复杂多样
涉及药物的转运和代谢,靶分子变化、修复机制增强、外排增加(如P-糖蛋白的外排泵作用)等诸多环节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细胞毒类
1. 抗代谢药
特点
化学结构与核酸代谢物类似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也可用于一些实体瘤的治疗
选择性差,对骨髓、消化道黏膜等毒性明显
甲氨蝶呤(MTX)
作用机制:结构与叶酸相似,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有高亲和力,阻止FH2还原成FH4,使嘌呤核苷酸和脱氧胸苷酸的合成中断,干扰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细胞毒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儿童疗效较好,若与长春新碱、强的松、巯嘌呤合用,90%可完全缓解
对绒膜癌有效,与5-Fu合用可长期缓解
不良反应
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溃疡和肝肾毒性,可用甲酰四氢叶酸(亚叶酸)对抗
氟尿嘧啶 (5-FU)
作用机制:①抑制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dUMP)变成脱氧胸苷酸(dTMP),阻碍DNA合成。②作为伪代谢物掺入到RNA和DNA中,影响细胞功能,产生细胞毒性
口服吸收不完全,注射给药
临床应用: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手术辅助治疗。非手术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不良反应:骨髓和胃肠道毒性
小结
2. 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
特点
与DNA共价结合,破坏DNA的功能和结构
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的广谱抗癌作用
具有细胞毒类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最为突出
环磷酰胺
作用机制:需先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然后分解,生成的磷酰胺氮芥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干扰DNA功能。
临床应用:抗瘤谱广,用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绒毛膜上皮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化学性膀胱炎,由代谢产物丙烯醛等对膀胱刺激引起,可用美司钠预防。
铂类化合物
特点
与DNA结合,破坏DNA的功能和结构
是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胃肠道癌、卵巢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骨肉瘤等实体瘤的首选药
常见毒性为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周围神经炎,也可出现骨髓抑制等
抗癌抗生素
喜树碱类
药物应用原则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1)交替应用周期非特异性和周期特异性药物。
(2)应用打击不同时相的药物,在多个环节上杀灭瘤细胞。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合用,往往能增强疗效。例如:烷化剂环磷酰胺与阻止DNA修复的甲氨蝶呤合用,常可产生协同作用。
根据抗瘤谱进行设计
胃肠道癌宜用氟尿嘧啶,或噻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鳞癌可用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
骨肉瘤可用多柔比星
从药物毒性和患者耐受力考虑
减低药物的毒性,避免毒性重叠
骨髓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与骨髓抑制作用小的抗瘤药,如强的松、长春新碱、博来霉素联合使用。
选用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周期,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非细胞毒类
1. 影响激素功能的药物
雄激素类androgens:晚期乳腺癌
雌激素类estrogens:绝经后乳腺癌、前列腺癌
孕激素类progestins: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
他莫昔芬tamoxifen和托瑞米芬toremifene: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氟他胺flutamide:雄性激素受体拮抗剂,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glucocorticoids: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醋酸亮丙瑞林Leuprolide,戈舍瑞林gosereli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通过抑制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用于前列腺癌,以及绝经前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
2. 分子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
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CD20(利妥昔单抗)、CD50
诱发补体依赖性细胞溶解、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等
利用单抗携带细胞杀伤性物质,如放射性同位素、各种毒素等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杀灭
生长因子受体:靶点HER2,EGFR
酪氨酸激酶
肿瘤血管生成: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如贝伐单抗
按化学结构分类
单抗
小分子化合物
3. 免疫治疗药物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单抗
尼伏单抗
派姆单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抗
伊匹单抗
白介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