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史纲旧民主主义考研内容思维导图,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7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编辑于2019-05-31 06:29:47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
鸦片战争
起因
鸦片贸易
过程时间
1840.04~1842.08
代表人物
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结果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842.08《南京条约》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注:1843.07.10签订附件《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1844.10黄甫条约
1843.07《望厦条约》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后果
丧失主权
社会性质改变: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者: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中国封建主义势力
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原因:
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主权、政治、经济、军事
列强欲殖民中国,但中国一直以来是统一大国
半封建原因:
中国进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不愿中国成为宁独立资本主义国家
特征
政治
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
封建势力日益衰败,成为帝国主义的支柱
经济
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持着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社会
发展不平衡
农民日益贫困化
阶级关系变动
旧阶级—地主阶级
官僚地主
城居地主
资本家
新阶级
工人阶级
来源
农民
手工业者
城市贫民
哪些企业
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洋务派创办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民族企业
压迫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本家
民族资本家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革命性
动摇性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
最主要矛盾
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
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
反帝
推翻半殖民半封建,改变社会制度
人民解放
反封建
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地位,实现中国现代化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
1841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世界
原因
农民负担加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解体
过程
1843
创立“拜上帝会”
1851
建号“太平天国”
1853
占领南京,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前期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文件
内容
土地平均分
以农民政权的基层组织
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进步性
否定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
这种社会理想不切实际,未付诸实施
1856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
1859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
向西方学习经济、政治、文化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潮流(资本主义兴起,封建社会灭亡)
1864
太平天国失败
意义
政治
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经济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会,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文化
冲击儒家,孔子地位
对外关系
打击外国势力
冲冲击西方殖民在亚洲统治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经济
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
思想
以宗教发动
文化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对外关系
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教训
农民具有革命潜力,但不能担负领导重任
单纯农民战争不能取得胜利
1858-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1894
洋务运动
兴办
目的
维持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体—中国文武制度,西用—西方技术)
目标
自强,富强
新办近代企业
1865
曾国藩,李鸿章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金凌机器局
1866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
1867
崇厚
天津机器局
1890
张之洞
湖北枪炮场
建立海陆军
福建水师
广东水师
南洋水师
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
京师同人馆
工艺学堂
子主题
军事学堂
船政学堂
失败原因
封建性
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不相容
依赖性
依赖外国
腐朽性
封建衙门式管理
官商合办和官督合办的民用企业
作用
经济
促进早期工业和民主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教育
学习西方风气之先,中国近代教育得以开始
思想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启示
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求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1912.4—1923.7
北洋军阀
袁世凯
性质
政治
军阀专制的封建政府
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经济
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文化思想
尊孔复古思想
1912年2月12
封建帝制覆灭亡
1911.10.10—1912.1.1
辛亥革命
孙中山
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
帝国主义造成
社会矛盾激化
封建主义造成
1901
《辛丑条约》
甘当“洋人的朝廷”
“新政”推行
政治改革制度滞后,“新政”破产
1906废除科举制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狭义的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成立“中国民族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局限性
无反帝反封建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912年3月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以根本大法形式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确认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
定1912为民国元年
意义
政治
推翻封建势力,打击外国势力
制度
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思想
推动人民解放
社会
推动中国变革,社会经济,风俗,思想习惯变化
失败
根本原因
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
教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行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挽救共和制运动
二次革命(反袁世凯)
护国(民国)运动
护法(临时约法)运动
1911年5月
“铁路干线收归国有”
1911年4月27日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1905-1907
革命派
《民报》
改良派
《民报》
争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905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
革命派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1901
《辛丑条约》
1900
八国联军侵华哥
义和团
中国人民反侵略瓜分战斗的继续
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
列强不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列强间矛盾相互制约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1894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
列强瓜分中国达到高潮
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话,创立合众政府
1898
戊戌维新运动
“百日维新”
历史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惨败,造成新的民族危机
知识分子在变法前列
人民群众达成变法共识
代表人物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康有为
“公车上书”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问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实质
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在中国第一次正面交锋
内容
政治
该行政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经济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矿场业
军事
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
京师大学堂
意义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资产阶级本身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希望
惧怕人民群众
子主题
教训
暴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行
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不行的
人物
1840
鸦片战争
关天培
陈化成
海龄
史荣椿
乐善
英勇献身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
1843
魏源
《海图国志》
师以长治以制夷
1851-1864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会”
主张平等思想
19c60s
洋务运动
曾国藩
子主题
李鸿章
奕诉
左宗棠
张之洞
19c70
早期维新思想—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王韬
薛福成
马建忠
郑观应
1884
中法战争
刘铭传
1885
中法战争
冯子材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林永升
1894
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
1894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
列强瓜分中国达到高潮
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话,创立合众政府
1898
戊戌维新运动
代表人物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康有为
“公车上书”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1895
《救亡决论》
“物竞天择” “不进则退”
1903
章炳麟
《驳康有为革命书》
邹容
《革命书》
陈天华
《警世钟》
《猛回头》
1905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
革命派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1911
辛亥革命
孙中山
1912
北洋军阀
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