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我决定理论思维导图
关于自我决定理论思维导图,包含自我决定理论的评价、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类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自我决定理论
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观
该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归属等三项基本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
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动机和内在激励的心理学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
强调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作用
基本需求
自主需要
指个体对行为的自主选择和控制
自主性越高,内在动机越强
胜任需要
指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心
胜任力越高,内在动机越强
归属需要/关系需要
指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
关系性越好,内在动机越强
六个子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阐述外在环境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有机整合理论
有机整合理论把动机的连续过程分为四个过程:即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是控制性动机,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属于自主动机,主要介绍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行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理论提出人有关系、自主和胜任三种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理论,三种需要的满足使内部动机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我决定性
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性理论主要阐述个体差异对内部动机的影响
目标内容理论
目标内容理论把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通过它来介绍人们追求什么样的行为
关系动力理论
关系动力理论主要介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动机的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类型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内在动机指由于自己的兴趣和活动本身的乐趣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自主性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
自主性动机是指从事活动时具有充分的意愿感、意志感和选择感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整合调节和认同调节两个外在动机类型
控制性动机(controlled motivation)
控制性动机是指从事活动时具有被外部条件或内部心理强迫或控制感的动机,包括外部调节和摄入调节两类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动机指为获得活动所能带来的另外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
外部调节指依赖于外部条件,为获得行为所能带来的工具性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摄入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
摄入调节指个体吸收外部规范或价值,但并没有完全同化这些外部规范或价值,为避免焦虑、愧疚或为提高自尊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认同调节(identified regulation)
认同调节指个体认同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感觉到活动对自身是重要的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
整合调节指个体认同活动的价值并整合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而从事活动的动机(Ryan&Deci,2000b)。
去动机(amotivation)
去动机指缺乏从事活动意图的动机(Ryan&Deci,2000a)
主要观点
人类行为的分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并且设计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非自我决定行为,不包含真正的选择,所以可以说是自动的,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
根据该理论,当一个人选择来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或更快乐。
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详见MBA“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移动”
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激发动机和给行为提供能量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最初的一系列驱力。驱力可以作为发动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出现,或者它们可能是自动行为的发动者。驱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循环运作。
形成动机的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这种基本的、不断发展的动机倾向在于给行为提供能量和指导,引导人们去挑战,去从混乱中创造秩序,去调节他们的驱力或投入有趣的活动。
情绪像驱力和内在需要一样,提供可以导致动机形成和随后的目的行为的信息。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情绪反应是信息的源泉,这种信息先于行为并给行为提供能量,并且它们以体验到满足的形式成为成功行为的结果,或以挫折的形式成为不成功行为的结果。
德西认为,自我决定行为由动机提供能量,而这种动机由情绪以及对将来满足状态的需求引起。
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这三种动机来源会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在一个动机或多个动机显现时,人们根据他们对这些动机的满足的预期来选择目标,从事自我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自我修正并指向目标而获得。如果所有的步骤都进展顺利,并且这种目标将产生预期的满足,行为将终止。不然,人们将需要选择一个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增加了一些,是预期产生满足的可能性更高。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关系性
工作场所
强调自主工作、团队合作和职业发展
提高员工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关系性
家庭领域
强调自主选择、家庭支持和亲子互动
提高家庭成员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关系性
自我决定理论的评价
优点
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动机理论
缺点
过于强调内在动机,忽视了外部动机的作用
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
当组织环境满足员工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时,就会体验到工作活动的意愿感、意志感和选择感,增强或维持自主性动机,此时行为就会更为持久,质量更高,最终产生更有效的行为结果,也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相反,当个体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受到阻滞时,员工在工作活动就会体验到较强的被控制感,展现出较强的控制性动机或无动机,此时个体更加关注外在的结果,对行为结果和敬业水平产生负面效应(Gagné&Deci,2005)。
自主需要独特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是一种自我决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自由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创始人Ryan和Deci通过对自主支持和自主抑制两种不同环境的比较研究发现,自主需要满足更能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即相对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自主需要满足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最大。
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自主需要对于维持个体的最佳效能和幸福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