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社会心理学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速度之快,研究成果之是心理学研究史上空前,曾一度被四人班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唯心主义的“紧咒”经过30年的复兴和发展,如今的学校教育、宣传、司法、婚姻家庭的各个实践领域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们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编辑于2019-06-06 08:21:59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对象
着重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2.性质
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3.原则
遵循哲学的唯物论和反映论的原则。既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则,又要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重视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原则。
4.方法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自然实验法。
二、发展与现状 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发展速度之快,研究成果之是心理学研究史上空前,曾一度被四人班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唯心主义的“紧咒”经过30年的复兴和发展,如今的学校教育、宣传、司法、婚姻家庭的各个实践领域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们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第二节:动机和社会化
一、动机
1.概述 是由人的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产生的动机。 特性:(1)强度 (2)清晰度 (3)更替性(4)活动性(5)复杂性
2.需要与动机 马克思:“就人的本质而言,他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动机是社会的,所以我们把动机说成为社会动机。西方心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可以把人类的动机分为不同的等级,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3.分类 (1)原发动机 (2)社会动机 ①成就动机 ②权力动机 ③亲和动机 ④社会赞许动机 ⑤利他动机
二、社会化
1.含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从而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2.特征 (1)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3.类别 (1)早期社会化。童年时期学习生活知识、培养语言和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2)预期社会化。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作准备。 (3)发展社会化。成年期后的社会化由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主体自己的发展要求决定。(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
4.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2)家庭(3)学校(4)同辈群体(5)大众传媒
第四节:人际交往和关系
一、人际交往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个人、群体)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 1.特点 1.交往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出什么样的回答,双方对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2.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符号系统或能够被对方理解的非符号系统。 3.交往的双方不但应具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也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2.影响因素 (1)交谈规则(2)语义差别(3)面部表情(4)目光接触(5)人际距离
3.方式 (1)不同交往层次的方式。(2)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 (3)口头语言交往和书面语言交往。
4.作用 (1)协调作用。(2)资询作用。(3)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
二、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和个性品质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①个人的一般品质。②相似性因素。③需要的互补。 (2)影响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 1.虚伪。2.自私自利。3.不尊重他人。4.报复心强。5.嫉妒心强。 6.猜疑心重。7.苛求于人8.过分自卑。9.傲慢恃才。10.孤独固执
第三节:认知和态度
一、认知
1.特征 (1)认知反应的选择性。(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认知的防御性。 (4)认知的完形特性。
2.内容 (1)对他人的情感、情绪的认知(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3)对人际美系的认知(4)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
3.特点 (1)社会认知中包含和主体对自我的认知。 (2)社会认知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反馈性认知。 (3)社会认知采用了多种参照系数,如人们的立场、观点。 (4)社会认知的对象缺乏稳定性,变化幅度大。 (5)社会认知中的“知”与“行”的关系比自然认知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复杂,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存系统之中
4.价值与选择 (1)人类的认知包括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2)人们就是从这两大类的需要中来研究认知的价值和选择的。
5.效应 个体在对社会的人(包括他人和自己、个体和群体)和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认知结果有明显影响作用的社会心理效应。 表现为首因效应、光环效应、近因效应。
6.影响因素 (1)认知者因素(2)认知对象因素(3)认知情景因素
二、态度
1.概述 一个人对对象反应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它对人的反应活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复杂的、稳定的、内在结构的心理活动体系。内在结构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成分而组成的,缺一不可。
2.态度取决于价值 态度来自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和用途。对于某个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其对人们意义的大小,即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大小。价值越大,态度就越强烈。 (1)事物主要的价值 经济的价值一一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时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一一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四 审美的价值一一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一一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一一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宗教的价值一一把精力放在追求某种信仰上。 (2)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3.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1)态度形成过程。(2)态度改变过程。 ①劝说宣传。②角色扮演。③团体影响。④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