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绪论
本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编辑于2021-03-21 20:57:50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二重性
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研究领域
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规律
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学科体系
理论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等。
方法论体系
哲学基础,指引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科学背景,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方法论原则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规范和原则。
内容体系
开放性,指这是一个不断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系统。
渐进性,指其形成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偶尔的“突变”也是渐进的量变积累的结果。
包容性,指其发展有海纳百川的传统。
任务和价值
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从学科范畴看,其理论任务应兼顾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两个学科
第一,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应研究如何依据教学心理规律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第一,作为理论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
第二,作为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效的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
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学校系统的确立和应用必须遵循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内容作具体指导。
价值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辩证观
辩证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倡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教育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思想方法。
人性观
人性观是指对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具有生物本性、社会本性、独特的意识性。因此,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应充分重视对人的意识性的探索。
系统观
要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
要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
要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
要增强主体心理的自组织适应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贯彻客观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收集资料时,应根据事先的设计,如实详尽地记录被试的各种行为反应;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确保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准确、全面。
对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应尽可能根据客观的标准来进行,当自己的假设、理论不一致时,更应谨慎处理。
下结论时,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判断,不应过度推论。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
贯彻教育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故意隐藏研究目的,尤其是在双盲实验中。
不可伤害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要避免外部刺激对被试造成不良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研究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种类型包括:基础的科学研究、外推的基础研究、应用水平的研究。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研究重点要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应用研究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观察法对观察情景不加控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便于使用,即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心理与行为的相关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面谈、家访、作业分析等。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利用问卷形式获取资料的问卷法。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取样大。这可以克服小样本资料的缺点,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可对数据资料做统计处理。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系统记载了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对分析和解决被试教学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资料。
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总结自己的平时工作经验,以获得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方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常用方法。
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科学依据的方法。其优点是控制严格,所获数据可重复性高且较可靠。其缺点是简化了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有明显人为性,且实际推广的应用价值有限。
自然实验法
子主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题
分类
单组实验,指同一组被试,在其他条件恒定时,先后接受不同实验因素影响的实验。
等组实验,指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多组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循环组实验,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涉及的内容包括:①理论探讨;②课题选择;③文献资料收集与查阅;④提出研究假设;⑤制订研究计划;⑥选择研究方法和对象;⑦实施具体研究;⑧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⑨检验研究结果;⑩撰写研究报告。
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必须学会评价研究的有效性。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包括: ①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 ②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 ③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 ④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 ⑤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和重复性。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社会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的期待。工业化社会要求建立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
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西方的城市化特征要求公民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遵守城市的各种规范和制度,从而推动了基础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决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的需要。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容易引起社会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亟待通过教育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美国化”。
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哲学,如桑代克以洛克的联想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三大学习律;
理性主义,如在天赋观念基础上,提出了图式、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观念;
实证主义,如实证主义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实用主义,如实用主义理论促进了具有应用性质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背景
教育心理化运动。这一运动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应根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并有计划地从教育实验中探讨和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心理测量运动。心理测量不仅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它为教育心理学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儿童研究运动。儿童研究运动推动了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改善教育实践。
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冯特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到不同于动物的人身上,为教育心理学确定研究对象导航,还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培养了人才等。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这一研究向人们证明了人类的高级心理是可改变和促进的,如学习效率是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改善的。
动物心理研究。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动物和人的心理之间具有连续性,心理学家们开始用动物进行研究,进而推测人的心理。
科学理论背景——进化论
揭示了心理实在和有机体实在二者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从而为心理学澄清由二元论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带来了希望。
承认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个体差异思想被发展成为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三大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詹姆斯、杜威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阶段
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迷茫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选择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模糊
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
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亟待加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情境观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社会因素、动机等对知识和策略获得的影响,强调用互动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并重;认知研究与非认知研究并举;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互补。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本身的缺陷,致使其作为一个学派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只是思想上的。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透过当今教育心理学多取向研究的互补,不难看到其整合的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它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创新、改造和完善的,日趋科学化、客观化、人文化和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