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概论 4行为科学
天津大学 管理概论 柯基出品必属精品 考试重点
编辑于2019-06-10 08:47:35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概念
行为科学是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领导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说
广义:行为科学把一切与行为有关的研究甚至动物的行为研究都列入行为科学的范畴。
霍桑实验
实验内容:
(1)照明实验:研究照明强度对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
(2)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寻找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3)访谈实验:研究倾听员工诉说对解决问题的帮助,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4)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显示工人中有着自己的利益群体。
实验结论:
(1)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不是引起生产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工作中职工除了考虑金钱因素外还考虑其他因素,如领导的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等。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的利益群体。
人际交往学说
(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4) 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激励
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
借助信息沟通,
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
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过程。
激励理论
(1)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将人的需要划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要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与主体目标、行为结果以及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四个类型。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认为引起人们工作的动机有两个: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与职工工作的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是否具有成就感和挑战性、工作成绩能否得到认可、专业是否对口等。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认为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即人的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目标价值估计的大小和判断实现此目标概率大小的成绩。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值
(5)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努力并取得报酬后,通常要考虑是否值得。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信息沟通
沟通是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常伴有激励或影响行为的意图。沟通活动是由信息、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沟通渠道组成。沟通渠道可分为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沟通的方式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介沟通
沟通的作用有:
(1)提高个人在公司或部门内外的影响力
(2)得到他人或下属的支持和信赖
(3)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4)能充分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增加组织的凝聚力
(5)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群体凝聚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也大,集体意识强,相互关系好,能相互密切合作。这样的群体往往战斗力和集体效率较高。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规模,信息沟通的程度,目标的达成,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成员的共同性,群体与外部的关系,领导方式,群体的社会地位。
群体士气
群体中个人对群体的满足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较强的集体意识称为群体士气。对于士气高的群体,其成员对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满足、自豪、不愿离开,并能自觉地实现群体目标。士气高也意味着群体凝聚力强,团结互助好,为集体作贡献的积极性高。
群体压力
当一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就会感到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成为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也称为从众行为或随大流,是指群体的共同思想、行为规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群体压力往往会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主张,产生从众行为。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缺陷
贡献:
(1) 从人的需要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2) 是研究需要结构和人员激励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人格、动机的重要理论
(3) 解释了人类需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4) 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
(5) 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缺陷:
(1) 对需要分层次的分析简单、机械,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以人本主义为其理论基础
(3) 诞生在私有制的社会里
(4) 没有反映社会的意识和环境对人的需要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