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思维导图 根据考研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整理归纳的思维导图笔记,详细概括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知识要点。
编辑于2021-03-31 14:38:46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资本的原始积累
概念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
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
概念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存在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概念及其二因素
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概念及特点)
概念: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特点: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如何被决定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概念及特点)
概念: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概念)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概念)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二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价值如何衡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决定商品价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包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二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
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的概念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的变化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的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激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分配收入
消极作用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导致收入两极化
3⃣️阻碍技术的进步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观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和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意义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概念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剩余价值(m)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双重性及其特点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2、剩余价值的实质(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1⃣️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剩余价值,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3、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不变资本(c)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意义
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率(m’)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表示
m'=m/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5、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的积累
概念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话就是资本积累
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本质
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源泉
源泉是剩余价值
取决于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呈正比)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正比)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呈正比)
4⃣️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呈正比)
3、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
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来看,资本可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价值构成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科技因素的影响,如机器、技工),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4、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的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概念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1⃣️资本的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成反比)和流动资本(成正比)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再生产问题的理论前提条件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的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形式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和平均利润
利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
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生产成本
即(c+v)于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价格
=c+v=全部预付资本
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规律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变化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额外补充
钱的周转次数(n),M(一年的总量)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v)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资本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尖锐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表现:
1⃣️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政治思想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
资本主义法制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组织形式
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使用价值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
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