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童敏--社会工作实务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
本书一共五个章节,主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即服务宽度、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实物场景、社会工作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策略展开。
编辑于2021-04-06 10:17:04社会工作实务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
1.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
1.1.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实务场景
1.1.1. 实务场景是什么
1.1.1.1. 机构实务场景
1.1.1.1.1. 人为
1.1.1.1.2. 专业
1.1.1.2. 日常生活场景
1.1.1.2.1. 自然
1.1.1.2.2. 生活化
1.1.1.3. 二者的比较
1.1.1.3.1. p7
1.1.2.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实务场景及其特征
1.1.2.1. 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发展的社会工作
1.1.2.2. 民政部门推动发展;“三社联动”、“两工联动”
1.1.2.3. 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基本特征是主动式场景服务
1.2.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
二、三、四章具体展开
1.2.1. 如何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能力建设)
1.2.2. 怎样影响服务对象(心理调适)
1.2.3. 怎样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支持)
1.3.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策略
1.3.1.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本策略
1.3.1.1. 治疗修补的专业化策略 p20
1.3.1.2. 自我发展的专业化策略 p21
1.3.1.3. 互动建构的专业化策略 p21
1.3.1.4. 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策略 p22
1.3.2. 如何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采用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策略
1.3.3. 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策略基本原则
1.3.3.1. 能力原则: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的人
1.3.3.2. 全人原则: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是一个整体,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整体视角下调适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
1.3.3.3. 社会人原则: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人即将服务对象的改变与周围他人的改变联系起来
1.3.4. 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策略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不仅要运用这三个策略,还要将他们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4.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
1.4.1. 怎样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服务宽度 (针对问题、针对能力、针对整个日常生活):以问题或以能力作为服务的内容,这样的专业服务只关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的某个方面,以服务对象整个日常生活作为服务的内容,这样的专业服务就能涉及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内容,拓宽服务的宽度。
1.4.2. 怎样影响服务对象--心理调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服务深度 (某一个心理层面、整个心理层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服务对象不同心理层面的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服务对象不同心理层面之间的平衡
1.4.3. 怎样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服务广度 (单中心服务方式、多元服务方式):多元服务的社会工作方式同时涉及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视他们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
2. 第二章 服务对象能力的发掘和运用
2.1. 第一节 如何全面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
2.1.1. 以问题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方式
2.1.1.1. 基本逻辑:明确问题的标准-筛选生活中的问题-从过去经历中寻找原因-制定修补不足部分的文案
2.1.2.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方式
2.1.2.1. 基本逻辑:投入服务对象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能力-调动整体的能力-制定运用整体资源的方案
2.1.3. 如何全面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注意从服务对象能做的开始、不要要求服务对象改变、学会平衡改变和保护的要求)
2.1.3.1. 从关注自己的好坏标准转换到关注服务对象的感受方式
2.1.3.2. 从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转换到关注问题中的能力及其他生活方面的能力
2.1.3.3. 从关注对服务对象过去经历的原因分析转换到关注服务对象对过去、现在、未来能力的调动上
2.1.3.4. 从关注服务对象不足部分的修补转换到关注服务对象整体资源的运用,真正实现以能力为中心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
2.1.4. 以能力为中心评估服务对象需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5.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的基本类型
2.1.5.1. 问题中的能力
2.1.5.2. 优势中的能力
2.1.5.3. 日常生活安排中的能力
2.2. 第二节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2.2.1.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的准备工作
2.2.1.1. 家庭生态系统图
2.2.1.2. 一日生活安排表
2.2.2.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的基本观察视角--抓住服务对象与外部环境交流的特点,以动态的、互动式方式理解服务对象在与环境交流过程中的各种内心感受的变化
2.2.3. 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2.3.1. 倾听
2.2.3.1.1. 转换位置、体会冲突、关注应对
2.2.3.2. 同理
2.2.3.2.1. 压力同理、愿望同理、经验同理
2.2.3.3. 具体化
2.2.3.3.1. 过程描述、提问时间、印象最深
2.3. 第三节 “问题”中能力寻找的方法和技巧
2.3.1. 对话问题(希望服务对象不要把问题简单归因于个人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而是作为服务对象与外部环境互动交流过程中的理解和选择):①归因于外部时,拉近问题;②归因于内部时,拉远问题
2.3.2. 寻找问题中的成功经验
2.3.2.1. ①直接找出问题中的成功经验 ②困难处理中的经验③关注例外情况
2.3.3. 提问程度(将服务对象的改变程度明确化,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
2.3.3.1. ①对目前生活状况进行评估;②把目前的生活状况与过去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③把目前的生活状况与未来的理想生活状况进行比较
2.4. 第四节 优势中能力发挥的方法和技巧
2.4.1. 明确目标p88
2.4.1.1. 明确目标的作用
2.4.1.2. 明确目标的时间限制
2.4.2. 寻找兴趣爱好
2.4.2.1. 具体到感知觉交流
2.4.2.2. 兴趣和要求平衡(与周围他人社会支持关系的建立和扩展)
2.4.3. 肯定优势中的成功经验
2.4.3.1. 重新体验:表演;讲故事;对话
2.4.3.2. 具体化:指出服务对象什么方面成功并询问是怎样做到的
2.4.3.3. 区别开问题中的成功经验:问题中的成功经验是为了面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优势中的成功经验是为了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
2.5. 第五节 日常生活中能力发掘的方法和技巧(日常生活中的优势最容易被忽略)
2.5.1. 日常作息安排(日常作息安排影响服务对象的整个生活状况,需要给服务对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5.1.1. 饮食
2.5.1.2. 睡眠
2.5.1.3. 日常压力调节
2.5.2. 发掘优秀品格(这些品格是服务对象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却也是保证服务对象顺利回应外部环境要求的基本能力)
2.5.2.1. 直接发现
2.5.2.2. 联结类似经验(巩固优秀品格)
2.5.2.3. 呈现积极品格(巩固优秀品格之外,还可以帮助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关系)
2.6. 三种能力整合的方法和技巧
2.6.1. 三种能力的发掘和运用技巧的总结
2.6.1.1. 问题中能力寻找的方法和技巧
2.6.1.2. 优势中能力的发挥
2.6.1.3. 日常生活安排中能力的挖掘
2.6.2. 三种不同能力的不同功能 p107
2.6.3. 三种不同类型能力的整合--积极进取(服务对象在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时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部分)和包容限制(服务对象在面对日常生活挑战时接纳自己生活中的限制)
3. 第五章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的整合
3.1.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层面
3.1.1. 三个基本维度内部的整合:即服务宽度上问题中的能力、优势中的能力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关联起来,从整体的视角发掘和调动服务对象的各种能力;服务深度上如果服务对象有改变发展的愿望,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将其及时转变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际的行动,在行动中调整服务对象的各种感受和想法,把信仰价值层面的改变和意识以及无意识层面的改变联结起来,使其相互支持,在不断的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推动服务对象发生持续的改变;服务广度上从整体互动的视角理解服务介入对象与周围他人之间的社会支持关系,使服务对象的改变与周围他人的改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相互影响的互动改变循环圈。
3.1.2. 三个基本维度之间的整合
3.1.3. 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两个层面
3.1.3.1. 在某个维度上介入形成的循环圈
3.1.3.2. 三个基本维度之间形成的循环圈
3.2.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策略
3.2.1. 策略层面的整体感
3.2.1.1.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介入与周围他人日常支持的整合
3.2.1.2. 社会工作者服务介入的整合
3.2.1.3. 辅导面谈内与辅导面谈外的整合
3.2.1.4. 上一次服务介入与下一次服务介入的整合:改变-扩展-日常化;倒退-阻止-寻找改变;
3.3.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办法(方法层面的力量感)
3.3.1. 整体的服务介入方式--什么维度能够联结就从什么维度开始
3.3.2.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办法--联动的服务介入方法--什么维度能够联结就从什么维度开始,接着把另外两个维度联结在一起
3.3.3.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个基本维度整合的办法--综合的服务介入策略--同时结合三个维度开展专业服务
3.4.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基本维度整合的核心
3.4.1. 行动为本:行动成为人们联结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唯一途径
3.4.2. 成长导向
3.4.3. 多元生活方式 p288:能力建设的服务宽度上表现为积极进取和包容限制之间的平衡;在心理调适的服务深度上表现为关注能做的和接纳不能做的之间的平衡;在社会支持的服务广度上表现为共生和发展之前的平衡
4. 第四章 服务对象社会支持关系的建立和扩展
4.1. 第一节 如何有效启动和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
4.1.1. 两种维持服务对象改变的策略
4.1.1.1. 直线服务策略
4.1.1.2. 循环服务策略
4.1.2. 两种策略的基本逻辑p190
4.1.2.1. 介入启动点:服务对象vs灵活介入
4.1.2.2. 介入目标:服务对象改变vs服务对象和周围他人的改变
4.1.2.3. 介入展开方式:直线展开vs循环展开
4.1.2.4.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焦点:社工为主要影响者vs社工为服务对象的启动者和联结者
4.1.3. 如何有效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
4.1.3.1. 从直线变为循环
4.1.4. 服务的的启动和联结:启动是让服务介入的对象发生改变,联结是让服务对象的改变与周围他人的改变联结起来,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介入活动时最好有一个介入焦点,启动新的介入焦点之前最好有一个过渡,让不同服务对象自然联结起来。
4.2. 第二节 社会支持关系建立的方法和技巧
4.2.1. 介入对象:从愿意合作的人入手
4.2.2. 介入内容:从容易做的入手:从服务对象、周围他人以及社会工作者容易做的事情着手;把服务对象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件件容易做的事情的过程
4.2.3. 介入启动点: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4.3. 第三节 多元社会支持关系建立的方法和技巧
4.3.1. 服务介入中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
4.3.1.1.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对象是否发生改变
4.3.1.2. 系统平衡:整个系统不平衡导致服务对象以问题的方式表现
4.3.1.3. 共生发展:共生是指服务对象和他人是共生依赖的关系,谁都不能单独存在;发展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4.3.2. 共生与发展:解决冲突不是目标,而是要在减少冲突的过程中增进相互支持、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
4.3.3. 多元服务方式
4.3.3.1. 每个行动主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判断标准
4.3.3.2. 追求服务对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4.3.3.3.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和周围他人一样,是社会的一员
4.3.3.4. 社会工作者发掘和调动服务对象和周围他人所拥有的能力
4.3.4. 多元社会支持关系建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强调发展引起的冲突就采取发展中寻求共生的策略,反之亦然。
4.3.4.1. 共生中寻求发展:不过分强调一致性,要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式
4.3.4.2. 发展中寻求共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接纳周围他人的不同
4.4. 第四节 社会支持关系扩展的方法和技巧:在原有的社会支持关系基础上延伸和加强
4.4.1. 循环提问:帮助冲突双方重新找到相互合作的基础,以此为基点,推动冲突双方改善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
4.4.2. 拓展发展空间 :双方发生冲突,一方缺乏表达意愿的机会时使用,在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平衡双方的发展要求,同时带动冲突双方共同发展。p229
4.4.3. 对位提问:冲突的一方不在场,假设与他相冲突的一方提出的想法和意见
4.5. 第五节 在社会支持关系中平衡共生和发展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4.5.1. 对社会支持关系建立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4.5.2. 社会支持关系建立和扩展的方法和技巧的整合
5. 第三章 服务对象心理的调适和整合
5.1. 如何有效影响服务对象
5.1.1. 影响服务对象的两种策略(人在环境中和人与情境交融)
5.1.1.1. 人在情境中
5.1.1.2. 人与情境交融
5.1.2. 两种策略的基本逻辑:人在环境中要求把服务对象放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理解,强调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基本逻辑1、以服务对象为标准,个人内部的为心理因素,个人外部的为环境因素,2、分别或者同时从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着手影响服务对象;3、内部着重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外部环境强调与服务对象的契合度;4、介入目标是提高服务对象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人与情境交融把服务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视为互动交流的过程,既注重服务对象个人内部心理的和谐,也关注服务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基本逻辑:1、把服务对象或外部他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2、着手服务对象的回应方式以及周围他人的回应方式3、提高服务对象回应能力以及周围他人的回应能力4、目标是实现个人内部和外部的和谐
a. 人在情境中的基本逻辑 p120
b. 人与情境交融的基本逻辑 p121--内部心理的整体;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整体交流
5.1.3. 如何有效影响服务对象--1、从关注服务对象或周围他人的某些心理因素转变为整体心理状况;2、从关注对立分析转变为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的正义理解;3、从关注适应外部环境转变为关注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和谐
5.1.3.1. 采用人与情境交融
5.1.4. 多元化原则 p128--注重目标的实现与实现内外和谐相结合,目标是焦点,内外和谐是方向
5.1.5. 有效影响服务对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5.2. 心理的三个不同层面及其联结的方法和技巧
5.2.1. 心理的三个不同层面(依据与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起来的视角):无意识、意识、意义价值变为无意识(情绪、感觉、习惯、情结)、意识(认知、动机和行动)、信仰价值(信仰、价值、兴趣爱好)
5.2.1.1. 无意识(情绪、感觉、习惯、情结等)
5.2.1.2. 意识(认知、动机、行动等)
5.2.1.3. 信仰价值(信仰、价值、兴趣爱好等)
5.2.2. 行动的主导地位(在具体的行动中学会更为有效地回应外部环境的要求,确定和选择自己的行动目标)
5.2.3. 未来的发展空间(将焦点放在未来可改变的空间上)
5.2.4. 感受的联结焦点(感受是真实的而不是事实)
5.2.5. 面谈的任务布置(面谈内、面谈外、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5.3. 信仰价值层面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5.3.1. 肯定未来发展的愿望
5.3.1.1. 与他人一致
5.3.1.2. 与他人不一致
5.3.2. 区分希望和要求
5.3.2.1. 希望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盼,包含着对外部环境的包容
5.3.2.2. 要求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控制,有意或无意掩盖外部环境的不同状况
5.3.3. 强化改变的意愿
5.3.3.1. 假设具体的行动场景
5.3.3.2. 布置行动任务
5.3.3.3. 角色扮演
5.4. 意识层面介入的方法和技巧:与心理治疗模式相似
5.4.1. 动机:强化动机
5.4.1.1. 具体化
5.4.1.2. 具体行动
5.4.1.3. 将行动动机与他人联结
5.4.2. 认知:差异性提问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的提问,以便找出影响事件或者人物的具体因素p158
5.4.2.1. 时间的差异性提问:把服务对象不同时间的表现进行比较,寻找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因素
5.4.2.2. 场景的差异性提问:尤其是服务对象的生活处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4.2.3. 人物的差异性提问:当服务对象与某个人或某些人关系不同时,内心的感受与想法
5.4.3. 行动:强化行动
5.4.3.1. 从服务对象的感受出发提问服务对象与环境周围他人的互动过程(同理):将互动过程显现出来
5.4.3.2. 设计场景时把问答过程转变成互动过程(场景设计):通过互动促进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互动交流
5.4.3.3. 游戏活动:由回答转变为互动
5.5. 无意识层面介入的方法和技巧:这里的无意识是指与意识、信仰价值结合在一起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5.5.1. 关注情绪的表达方式
5.5.1.1. 舒缓情绪
5.5.1.2. 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5.1.3. 玩游戏和讲故事:提高服务对象情绪表达的能力
5.5.2. 专注感觉的方式
5.5.2.1. 运用喜欢的感觉方式与服务对象交流
5.5.2.2. 玩游戏和讲故事:打开感知觉
5.5.3. 包容习惯和情结(在行动中改变行为习惯、解开心理情结)
5.5.3.1. 包容习惯和情结
5.5.3.2. 发展新的互动交流方式
5.6. 三个不同心理层面整合的方法和技巧 p172
5.6.1. 三个不同心理层面介入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5.6.2. 三个不同心理层面介入的功能 p178
5.6.3. 三个不同心理层面介入的整合
6. 人在情境中:将心理因素视为内部、把社会因素视为外部影响的服务介入策略
把社会工作三个基本维度整合起来的核心,是借助具体的行动帮助服务对象关注未来的发展空间,建立一种多元生活方式,它遵循的是一种个别化、独特性的服务逻辑,即帮助服务对象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具体的行动带动日常生活场景改变,继而提升对生活的感控感和满足感,是一种场景实践。
浮动主题
子主题
用三个不同心理层面介入整合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下面案例的介入方式?
本书一共五个章节,主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即服务宽度、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实务场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策略展开,其中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作者并分别用一章节的篇幅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一张对三个基本维度的整合进行了总结归纳
根据社会工作三个基本维度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