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推动高质量发展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思维导图,包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
编辑于2023-11-10 11:31:16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
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不断深化对经济形势和任务的认识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
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些趋势变化
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
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
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定义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供给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格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从需求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从投入产出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分配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
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经济工作的主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治理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三大失衡
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满足需求
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供给质量
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深化改革
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是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一致的,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
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如果不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只是为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继续透支未来增长
要紧紧抓住经济调整的窗口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既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
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
下大力气抓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
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实现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率为支撑的发展
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不断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 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
要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
制定实施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
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改进考核方法手段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
协同发展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准入畅通
市场开放有序
市场竞争充分
市场秩序规范
现代市场体系
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收入分配合理
社会公平正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区域良性互动
城乡融合发展
陆海统筹整体优化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优化结构
拓展深度
提高效益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系
市场机制有效
微观主体有活力
宏观调控有度
一体建设 一体推进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