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健康教育学
这是一个关于健康教育学思维导图,包含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相关行为(P26)、健康传播及技巧等。
编辑于2023-11-15 09:50:22健康教育学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
WHO 1990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或不虚弱,而是一个人在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适 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四维健康观。
现状及分类
完美健康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死亡
亚健康
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 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由机体各系 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介于健康与 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内在缺陷、变异、老化导致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功能异常。
心理因素
疾病的易感染性或遗传危险性。
生物性致病因素
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
物理因素(气温、湿度、气压、声波、真懂我、辐射); 化学因素(天然化学因素、合成化学物质)
自然环境
政治 经济 文化 制度 法规 教育 风俗习惯 宗教等
医疗卫生服务
定义
指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对健康的影 响。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及康复服务。
行为和生活方式
特点
潜袭性 累积性 广泛影响性
四大影响因素
四大基石
戒烟限酒 心理健康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定义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 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信息传播和教育为干预 手段,以个体和群体行为改变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 过程。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建立健康生 活方式,从而服务于疾病预防、病人康复、增进身心健康、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知(知识)+信(信念)+行(行为)
健康促进
定义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 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 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WHO) 健康促进是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有关部门 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 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中国)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会支持
健康素养
定义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 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 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 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 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意义
·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客观需要。 ·健康教育是人们增进健康水平的极大愿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产物。 ·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健康相关行为(P26)
人类行为及行为特点
定义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在内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 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
外显行为
直接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表情等。
内隐行为
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心理活动。
概述
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感情、抑制等心理活 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性反应。
分类
本能行为
基本生存行为
举例:好奇心、性行为、呼吸行为、躲避行为等。
种族保护行为
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
社会行为
职业行为
社会角色行为
娱乐行为
要素
主体:人 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应用的工具 结果:行为得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特点
生物性和社会性、目的性、可塑性、差异性、适应性、发展性
生物性
人的生物性决定行为的生物性,行为表现特征与遗传有关 一切行为反应都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作为基础和前提
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社会行为 人的社会性行为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
目的性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是健康教育的前提
适应性
适应行为定义: 就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既合乎环境生态规律的要求,与环境保持和谐,同时又能满足本身需要的行为。
行为的发展
内因与动力
社会和实践向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特点
.个体认识活动的深刻化和复杂化 .个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变化影响行为的发展 .个体行为日臻完善 .个体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行为的影响因素(P29)
自身因素
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健康相关行为
定义
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和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分类
促进健康行为
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警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
危害健康行为
特点:危害性、潜伏性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习得性
具体内容: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致病性行为、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
致病性行为 A型:与冠心病发生有关 C型:与肿瘤发生有关
违规行为 药物滥用、行乱、非婚性行为、吸毒等
基于生态学模型的健康行为干预策略(P42)
行为改变相关理论(P52)
知信行行为模式
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确立信念和改变态度的两个关键步骤。
定义:是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的简称, 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的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P69)
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定义: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所持有的理念。
基本内容:对疾病威胁的认知(感知到威胁); 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行为评价);效能期望。
阶段变化理论(P85)
该模式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健康行为。人的行为变化实际上是一 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人们采取和放弃某种行为时实质是一个决策 过程。
该理论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认为每 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
内容该理论包括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四个核心 构件。
五大阶段:无意向期 意向期 准备期 行动期 维持期(以接下来6个月为界限进行界定)
个体水平
创新扩散理论
定义:是指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或新实践)经由一定 的传播渠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并 逐渐为社会系统成员所了解和采纳的过程。
四要素:创新 传播渠道 时间 社会系统
创新形成、 创新决策过程(认知阶段 劝说阶段 决策阶段 实施阶段 确认阶段)
早期接受者(舆论的领袖,较易接受新观念,对后续接受者有决定性作用。)
扩散的三变量:新事物本身的特性,目标人群的特点,传播策略、渠道和方法。
社区与群体水平
健康传播及技巧
传播与健康传播
传播
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 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 的信息过程。
基本属性(特点):社会性、普遍性、互动性、共享性、符号性、目的性等
五大要素:传播者 信息或讯息 传播媒介 受传者 传播效果
双向传播
美国 威尔伯·施拉姆
1954年提出双向传播—信息传播的循环模式 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不适合大众传播过程
传播的分类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信息沟通交流活动,是信息共享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特点:全身心传播 全息信息 个体化信息 充分交流 速度较慢,覆盖人群较小 (全身心 全息性 个性化 互动性 针对性 便捷性 多元性)
传播方式方法:语言 非语言(反馈技巧 提问技巧 听的技巧 说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群体传播
最基本、常用和灵活的传播手段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健康传播
定义: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 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收集、制作、传递、分散、分 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特征:1、健康传播活动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2、健康传播者的素质要求较特殊显 3、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4、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5、传播过程具有复合性
意义:是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贯穿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各个环节。 是促进公众健康的手段之一,对目标人群产生多层次的影响。 可为健康促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适当的传播技巧可减少健康促进成本投入。 适当的传播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课科技发达的标志之一。
发展:治疗性传播 教育与传播运动 健康传播
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项目的实践
健康教育计划(科学管理 行动指南 协调纲领 评价标尺)
计划设计
定义:一个组织机构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提出未来一定时间内要达到得 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原则:目标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确定优先项目和优先干预的行为因素
优先项目基本原则:要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确定计划目标
总体目标:宏观的 长期的 具体目标:教育目标 行为目标 健康目标
具体设计要求:4W2H
确定干预框架
确定目标人群
据关系分:一级 二级 三级目标人群 据生理指标、遗传倾向及行为危险因素分:高危人群 重点人群 一般人群
确定三类行为影响因素中的重点
倾向因素 强化因素 促进因素
确定教育场所
教育机构 卫生机构 工作场所 公共场所 居民家庭
确定干预策略
分类:教育策略 社会策略 环境策略 资源策略
例如:同伴教育
原则:可变性 可行性 针对性 整合性 经济有效性 持续性
确定干预活动
“时间段+工作内容”包括活动内容 日程安排 准备教育活动 进行人员培训等
干预活动组织网络与人员队伍建设
确定监测与质量控制计划
制定项目预算
健康教育实施
制定实施进度表(整个执行计划的核心 实现目标管理的依据)
具体工作内容
指定负责人员
检测指标
经费预算
特殊需求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
领导机构 执行机构 组织协调与合作 政策支持 积极动员对象人群参与项目(社区开发)
培养各级骨干人员
培养原则:目的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技能训练 及时评估
培养计划制定要素:时间 地点 内容对象 范围及花费 内容及方法
教育传播材料管理
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制定材料制作计划 形成材料初稿 预试验 生产发放与使用 评价 避免“做而不发 发而不用 乱发乱用”
实施的质量控制
评价
形成评价
定义:在计划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项目计划内容所做的评价, 是一个为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和发展提供信息的过程
过程评价
定义:是计划实施过程中监测计划各项目工作的进展, 了解并保证计划的各项活动能按计划的程序发展。
注意事项:建立完善的监体系和准确的资料收集方法。
评价方法:直接观察 社区及目标人群调查 举行会议 追踪了解情况
效应评价
也称近期或中期效果评价,
结局评价
也称远期效应
格林模式(P191)
健康教育诊断与评价(P195)
重要健康问题健康教育
健康问题:是指个体所表现的非健康状态,包括疾病 伤害 亚健康状态或者健康缺陷等。
控烟
成瘾
定义:由于对自然或人工合成的药物的重复使用所导致的一种周期性、 慢性的着迷状态,并引起无法控制想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 要增加该药物用量的倾向、耐受性、戒断症状等现象,因而对于药物 所带来的效果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WHO)
类型
生理性成瘾,反复服用成瘾物质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改变, 以致需要这些药物长期存在于体内,以避免特殊的戒断症状出现。
心理性成瘾,使用者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用成瘾药后的特殊快感, 或压力诱导下的复发。
行为成瘾,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行为,不包含有药物的摄入。如 赌博成瘾、网络成瘾、性乱成瘾、过量饮食、过量运动等。
行为特征
心理性依赖 心理性依赖 社会性依赖 戒断症状
吗啡戒断症状也称“湿效应” 尼古丁戒断 暴躁,精神萎靡
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 团体效应(从众心理) 传播媒介 家庭 文化
烟草
主动吸烟:燃烧后 有毒物质: 尼古丁含量 烟焦油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尼古丁 高度成瘾物质
烟焦油 引起肺癌喉癌的重要物质
一氧化碳 与血红蛋白结合 引起缺氧
被动吸烟
三手烟
烟草燃烧后的颗粒物,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全球性条约
慢病
艾滋病
场所健康教育(P266)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