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这是一篇关于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的思维导图。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这是一篇关于3.6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RNA转录的思维导图,包括: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启动子对转录的影响、转录起始复合物的组装、增强子以及功能、常见地转录抑制剂。
这是一篇关于3.5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RNA转录的思维导图,包括: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原核生物RNA转录周期。
这是一篇关于3.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即产物特征比较的思维导图,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转录过程比较、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
概念: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个体之间差异性
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动态
概念: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及其变动原因(调节机制)
种群的数量和或密度
种群的分布
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以及种群调节
种群的密度
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的个体数量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总数量调查法
取样调查法
样方法(要具有代表性,随机取样)
标记重捕法(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数)
相对密度:衡量生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如动物痕迹,相对捕获量等
动物计数
动物痕迹计数
单位捕获量
大小: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个体之间由于构件数的差别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如高等植物(遗传个体的数量;每一遗传个体上构建的数量)
种群的空间结构
分类
均匀分布
概念:个体呈等距离分布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
例子:森林植物竞争阳光;沙漠植物竞争水分
随机分布
概念:个体出现的机会相等,个体间互相不影响
原因:环境较为均一,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例子: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
成群分布
概念: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原因:微地形差异;繁殖特性;动物和人为活动影响
分布格局的检验—分布系数法
方差/平均数比率法
s²/m=0,属均匀分布
s²/m=1,属随机分布
s²/m>>1,属聚集分布
种群统计学
基本参数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最大/生理出生率(理想条件)
实际/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一段时间内死亡个体数量/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是一个瞬时率
最低死亡率(最适条件)
生态死亡率(特定条件)
迁入和迁出
次级种群参数
性比
第一性比:出生时雌雄个体比
第二性比:个体成熟时雌雄个体比
第三性比:个体充分成熟后雌雄个体比
影响出生率
一雄一雌:1000鸟雄比雌=6:4
一雄多雌:雌比雄多几倍,不影响出生率
一雌多雄:雄比雌多几倍,影响出生率
年龄结构
增长型:基部宽,顶部狭,出生率>死亡率
下降型:基部狭,顶部宽,死亡率>出生率
稳定型:介于1、2两类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
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内禀增长率rm: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先天的增长率,由遗传特性所决定)[瞬时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单位时间长度前后,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入>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上升
入=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稳定
0<入<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下降
生命表
概念:按种群生长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的记述了种群的死亡率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作用
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预测某一年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特定时间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
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而且种群大小应当是稳定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稳定。应用恰当,有价值
特定年龄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的死亡或活动态过程所得数据编制的)
优点:记录种群各年龄或个体发育阶段死亡过程的同时,还可以查明和记录死亡原因 。缺点:时间太长,工作量大,难以获得
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
分析
存活曲线:年龄或年龄组为横坐标(或平均期望寿命的百分离差),存活数或其对数值为纵坐标
生命期望
种群的增长模型
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离散增长模型
概念:世代不重叠,种群增长不连续,一般用差分方程描述,如一年生植物和昆虫
条件:增长率不变,无限环境,世代不重叠,种群没有迁入迁出。没有年龄结构
连续增长模型
概念:各个世代彼此重叠,种群是连续增长的,一般用微分方程描述,如人和多数兽类
条件:增长率不变,无限环境,世代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具有年龄结构
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概念:种群密度上升,种群内部对环境的有限食物、空间等其他生活资源的竞争也将加剧。
条件: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 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早期阶段,种群大小N很小,呈几何增长
当N=1/2K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当N=K时,种群增长为零,达平衡状态
子主题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实用,只要确定了方程中的两个参数(r、k)就能计算和预测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整个增长过程。
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环境的随机变化
小型,短寿命物种数量更易发生巨大变化
周期性波动(通常由捕食或食草作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
种群平衡
种群平衡:通过种群的内部调节机制完成
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蝗灾、赤潮、水华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
过度捕杀、生境破坏
种群调节
概念:指种群恢复到其变动平均密度的趋向
种群动态的调节机制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非密度制约)
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种群参数受气候条件强烈影响
种群没有时间达到环境容纳所容许的数量水平,无食物竞争
缺点: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生物学派(密度制约)
认为气候因子仅仅是破坏性,而不是调节性,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
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
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重要作用
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的折中派(承认两种类型因子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决定因子类型随环境条件的不同具体分析)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行为调节(Wyune-Edwards温.爱德华学说)
领域性
社群等级
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克里斯琴学说)
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加。(这种生理反馈机制使种群增长受到停止或抑制,社群压力降低。)
种族遗传调节(Chitty奇蒂学说)
种群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得到调节
种群内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的基础
遗传与生物的行为,扩散等因素一起对种群数量进行调节
经典集合中群模型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局域种群:同一种的并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斑块: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局域尺度、集合尺度、地理尺度
意义:1、用于解决大范围的害虫防治问题;2、研究环境破碎化的种群动态和遗传进化的结局;3、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4、保护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