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末民初,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确立了其行政地位,,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制定了有关社会教育行政、经费、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会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教育宗旨
党化教育
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三民主义
违背,粉饰专制统治的工具
战时须做平时看
简介:抗日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教育方针
内涵:一方面采取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评价
不短视,重要决策
顾忌近期任务,考虑远期目标
苦苦支撑,有所发展
教育制度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简介
1927 仿法教育行政制度
内容
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制
按E,经,交通划分若干个大学区间,每学区设大学1所,校长1人
率先在江、浙、河北试行
是蔡元培教育独立教育思想的体现
目的:促进教育+学术,实现E行政机构学术化,摆脱官僚支配
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戊辰学制
简介:1928 蔡元培 以1922学制为基础略微修改
原则
根据本国国情
适应民生之需要
谋个性之发展
-增高教育效率
-提高学科标准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特点
重视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
中、高E 注重质量提高,不求数量的增加
倾向于职业教育
学校教育
初
1927-1937:稳定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仍然有一定发展
抗日胜利后:走向衰败
中
抗战前:六三三制
抗战时期:中学分区制,中学区
高
抗战前:稳步发展
抗战时:高校西迁
抗战后:学校和学生数量达到最高点
高校西迁
原有大学合并
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北平、国立北平师范、国立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陕西汉中)
国立中央大学→重庆
新设改制大学
新设:江西中正大学、贵州大学
省立→国立:云南大学、广西大学
私立→国立:厦门大学、复旦大学
学校教育的管理
训育制度
严格管理
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
《训育纲要》
童子军训练
是一种使儿童接受军事化训练的组织形式
培养儿童绝对服从意识,统一行为习惯、团体主义和军事知识技能
高中以上军事训练
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中学毕业会考
整顿全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必须通过会考,才能拿到毕业证
评价:徒增学校负担,遭到反对